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为 《科教文汇》2008,(22):251-251
翻译中风格的准确传译,是评价翻译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风格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了风格可泽洼的依据和要求,并指出了风格可译洼的限度。译者可以适度进行再创作,超越风格可译洼的限度,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彭兵雄 《科教文汇》2011,(14):140-141
忠实问题一直是翻译当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内容与形式的忠实,本文结合纽马克将文本分类进行翻译的观点,分析讨论了翻译中对于文体风格的忠实,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体风格,应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冯超 《科教文汇》2008,(23):251-251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薇 《今日科苑》2007,(20):262-262
翻译是用一定的言语文字及表现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或事件,收到一定的效果,就形成翻译的风格。而翻译作品风格之不同,除作者本人的文学素质为关键之外,还受着时间、空间、言语社团以及题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彩凤 《内江科技》2007,28(4):80-80,86
再现作品的风格是文学翻译的要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除了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本文就其必要性及如何达到风格再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8.
张丽丽 《内江科技》2008,29(6):20-21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在外语已经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他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个,即风格和背景知识。因此,具备文体学知识,对于两种语言的文体都敏感是做好翻译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从探讨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入手,以张培基教授翻译的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散文诗《立论》为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风格是可以传达的,但是由于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风格的传达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9.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0.
王顺子 《内江科技》2009,30(8):68-69
翻译中如何最大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格,是译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小说《祖国对你说什么?》的两个译本的比较。来探讨海明威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海平  胡伟华 《科教文汇》2011,(10):129-130
文章探讨英汉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和译者风格等翻译研究的积极作用及具有的研究潜能和需要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准确翻译经贸英语的长句,必须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掌握长句翻译的技巧,体现经贸文体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即为文学之"形",而文学作品的精神,意境,风格和情感则反映了文学之"神","形"和"神"的矛盾是文学翻译的一对基本矛盾。文学翻译的根本在于透过文字现象把握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即原作之"神",在把握"神"的基础上再寻找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就是"神似而后形似"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陈鹏文 《科教文汇》2009,(19):254-255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转换活动.其中必然涉及到语言。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翻译的语言学途径,所采用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是韩礼得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篇章理论,即它对篇章意义潜势的研究。文章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结合篇章的情景组合方式.探讨语言结构系统的选择在翻译中的体现,旨在说明结构的忠实与意义的忠实完全一致,译文应反映原文的情景结构组合或选择,即意义潜势,不损害原文的意义、风格和美感或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9.
思维风格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是个体倾向采取的运用能力的一种偏好。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思维风格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思维风格与能力、人格、创造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等的关系.文中主要对思维风格的内涵及思维风格理论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为以后的有关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萍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127-127,128
公示语是城市的名片,以已有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以功能和风格分析为出发点,提出提高公示语英译质量的两个基本原则:一致原则和调整原则,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