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中学生的自尊心强,不喜欢“赤裸裸”的、直截了当的、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并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暗示。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往往具有可暗示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暗示有以下几种:一、目光暗示在师生相互接触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传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其他的信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眼神的种种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相似文献   

4.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简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状态下运用语言、行为、情感、环境等手段,以间接、含蓄地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使被暗示者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并按所暗示的要求、方向去行动,从而受到不言而喻、不令而行的效果。显然,暗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策略。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具有强烈个性与自尊心的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策略,就可以避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纠葛。  相似文献   

8.
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会明显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心理暗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情况下,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可以是来自别人的“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来自自己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通过暗示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工作中的「暗示」艺术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金竹影张颖“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13.
不答语,权且这么说,顾名思义,就是问而不答、说而不应、思而不言、做而不谈的一种语文现象。仅以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些篇章为例,此种语文现象也是举不胜举的。如张良向沛公禀报项王要来攻打自己的军营,并且批评沛公“距关”的笨拙做法时,“沛公默然”。默然者,沉默无言的样子也。无独有偶,司马迁又精采地描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紧紧相连的段落里,  相似文献   

14.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讳的正面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谐音暗示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大多使用有声语言来交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有声语言难以运用,于是人们便使用谐音暗示传情达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项王,就是要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因为“玦”与“决”同音,在此范增就是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教育中,明示是一种惯用的工作方法。老师对学生在指导教学、布置作业或任务,答复问题和进行表扬、批评时,通常是毫不含糊准确无误地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在某些场合,对待某些对象和问题,采取暗示的方法往往收到比明示更好的效果。暗示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语言暗示。即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  相似文献   

18.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它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念或意见。暗示教学法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等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创设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和想象、音乐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而电话教学正是讲究声、形、色相结合,借以直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能把电教手段巧妙地与暗示教学法相结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暗示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乃至生理变化 ,而教育正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人的身心的活动。暗示在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探讨暗示与教育的内在必然性 ,认识和掌握其心理机制与规律 ,对于讲究教育艺术 ,改进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所谓暗示 ,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 ,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暗示为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