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啸 《内蒙古教育》2009,(17):51-53
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道德教育文化内涵的揭示与理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站在生活论的立场上,“文化是历史的、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可以说,作为人的安居之处的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文化的功能在于化人。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人性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传统少儿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人性偏差:忽视人的目的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自然性以及忽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深刻反思传统少儿道德教育的人性偏差,是少儿道德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反道德的现象,即"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伪善和道德权利的遮蔽,这些都是背离道德教育的宗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的道德教育.首先,它承认人的存在,承认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这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其次,主体性道德教育崇尚道德教育主体人的自由,从而达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律,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乃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6.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和管理人的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和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1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把重点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7.
就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特定时空中的道德教育实践而言,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据、教育价值的取向主要是来自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教师的道德哲学就构成了道德教育实践的隐性思想基础,并将最终决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运作.教师必须借助理性的力量,摆脱肤浅的常识经验的束缚,提高对道德价值的理性分辨与选择能力,如此教师的道德哲学才是自由与自觉的,基于此的道德教育实践才是目的明确的自由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校道德教育呼唤文化自觉: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要对自己的处境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要在自明的基础上加强转型的自主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基于此,戚万学教授提出,身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中,道德教育需要坚守立场,在正确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是道德教育走出中国特色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一、道德教育众所周知,道德不是法,它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自觉。从本质上看,道德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个人能实现一种自觉约束,即自持。它的产生并不靠外在的规约或要求,而是通过一个人的持守变成他自身的态度,最终由态度转化为内在德行。因此,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历史进程。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道德教育遭遇如下困境:文化殖民导致道德教育民族主体性弱化;文化路向迷失滋生道德相对主义;文化传统断裂造成传统道德资源缺失;文化缺场诱发道德教育的异化。走出困境的可选路径为:培育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明晰道德教育的文化立场;开发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彰显道德教育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王啸 《教育学报》2009,5(1):94-101
道德教育是关于生命尊严与幸福的言说与实践.这表明了道德教育是自由的领域.由此出发,从权利的视角把握道德教育,有助于捍卫人的尊严与幸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权利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确定了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要求的正当性质与合理界限,突出了个人尊严.权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在价值论上把人作为最高目的,在社会与个体关系上真正尊重个体权利,在内容上关注人权与正义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为培养自觉践履环境道德的人,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形成积极的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和责任感,对环境质量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对本身的行为作出自我约定,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促进个人、社会和人类共同的福祉。二、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1.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对环境道德观念,包括理论、原则、规范、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明确环…  相似文献   

14.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行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远程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更是培养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精神寓所。当代中国古今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现实际遇正在使固有的文化精神渐行渐远,道德教育面临种种困境。面对时代的文化问题,道德教育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培养新道德人格来重塑道德精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道德教育传统,游牧生活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哈萨克族的古代道德思想中,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以男性为主从外族亲缘、婚姻亲缘及亲近亲缘三个空间维度分类的,相应地在社会道德教育上也就形成了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教育、婚姻亲家之间的道德教育、女婿和岳丈家之间的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某种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有效统合异民族文化观念以及历史价值,形成社会道德力量,或者说建构同一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乃当代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应该更广泛关注人的特质自然和人类社会自然,个体自觉向往、调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传统既有或未来倡导的一般价值的思想和实践。而儿童道德教育的社会选择则意蕴着国家意志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活动中的普遍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故尔,道德教育活动不能以指派任务、下达命令的方式来组织管理;追求所有进入道德教育过程的人对“活动目标”整体的自觉认同,是使道德教育取得合理性与效率性统一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道德教育精髓,自觉践行中华民族重践履、重理性、重自觉内省、重克制欲望的严格自律精神,对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具有持久的深远影响。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高度契合。朱熹《小学》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创新、内容丰富和途径拓展,强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耻感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德育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耻感文化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吸收耻感文化,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难;培养耻感意识,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增强生活耻感体验,变革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