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巾国古代杰出的文献目录学家、哲学家和史学家.章学诚生于浙东,又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他在总结承继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对图书编撰史、史书编撰、书目编撰的作用、范围、方法与原则等提出许多创新的观点,并落实到实践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东学派虽以史学名家,但戏曲成就不容忽视。黄宗羲、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黄式三皆有对戏曲的探讨。在戏曲状态方面,戏曲融入黄宗羲的日常生活,成为其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之戏曲状态则由日常步入历史。在戏曲理论方面,黄宗羲推崇本色,其灵魂在于至情,并与章学诚产生共鸣。然而,全祖望、章学诚之戏曲观念终由本色一归雅正,章学诚更将雅正予以升华,推崇曲与道通。另外,清代浙东学者皆重视乐律,多涉考证。在戏曲功能方面,从黄宗羲之娱乐到全祖望、章学诚、黄式三之教化,清代浙东学派戏曲功能的嬗变透露出教化增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李永红 《兰台世界》2007,(3S):65-66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又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章学诚有关档案献编撰思想的论述,大部分体现在他的述《史通义》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在《浙东学术》中构建了一个浙东阳明学的历史谱系。它与《章氏遗书》中的其他言论一道,证实了章学诚的阳明学倾向。这种倾向,渊源自章学诚家族道墟章氏与阳明学巨子的交往。明末刘宗周与章氏的血缘关系及其本人在阳明学中的重要地位,促成了道墟章氏向阳明学的转变。到了清代,通过邵廷采与章大来等人的交游,嶯山学派由“心性之学”转向“经史之学”的新风气传入道墟章氏,并直接影响了章学诚以史学代理学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5.
袁红军 《中国档案》2006,(9):36-36,41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章学诚生于浙东,立志治史,其思想自然深受浙东学派的影响,并将黄宗羲倡导的“经世致用”奉为自己治学的原则。章学诚有关档案文献编撰思想的论述,大部分体现在他的著述《文史通义》中。他在总结承继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档案史料的作用、范围、方法与原则等提出许多创新的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一文通过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一对范畴,来为在宋明理学的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中演变出的浙东学派进行思想史的定位,其实质则在于提出一种纯粹的广义史学的学术理念.但由于作者崇朱的立场,使其在建构浙东学派的学术谱系时,完全抛开南宋浙东学术的主体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等学派,使自宋至明清之际浙东学术发展的历史真相不得清晰.本文从分析章氏《浙东学术》谱系入手,梳理自宋至明清之际浙东学术发展的基本进程,并论述其与伊洛理学及陆、王心学的渊源关系,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近世学术独立的思想史背景.  相似文献   

7.
邵廷采.(1648-1710),浙江余姚人,是浙东史学史上一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的《思复堂集》得到了章学诚、谢国桢等名学的推崇。此书不仅在史传纂写等方面对浙东史学有着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在献保存上作用很大。它保存了大量明代和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记录,同时也详细勾画了浙东学术史的脉络,对我们研究浙东学术史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清朝最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会稽有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学识在刘知几、郑樵上."[1]然而章学诚生不逢时,正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其所主张"史意"之说遂隐而不显,故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章学诚之学不为时人认同,是"清代史学之耻也."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一生精力用于讲学、著书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但不同的方面正如章学诚所言"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务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分途,不相入也. ……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其著作<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在章学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最深者有三人:一是其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湖北应城知县,为官清廉,性嗜史学.  相似文献   

11.
"堕民"这个历史名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从一些老人的言语中偶尔听到,如今仅能从古籍中略见端倪.堕民是浙东一带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就在于堕民虽作为一个群体,却被排斥在"四民之外",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历史上,浙东一带如慈溪、奉化、绍兴、宁波、上虞、萧山、镇海、象山、定海等诸市、县(市、区)都有堕民的身影,而绍兴又为浙东堕民的聚居地,"据19世纪40年代调查统计,绍兴县约有3万余人,其他地区约2万余."①鲁迅先生曾有一文<我谈"堕民">.舟山历史上也有叫作"堕民"的人群,而且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2.
李颖 《云南档案》2008,(4):37-38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纂修史志。他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准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到方法全面发展了我国索引理论基础。章学诚提出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目录学宗旨。文章分别论述了章学诚关于群书索引、史籍索引、诗总集索引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乾嘉年间的历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他一生潜心于史学的研究、地方志的编修与方志学的研究.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毫州志>、<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等.这些著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档案学思想,可以说章学诚的档案学思想是其史学思想和方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局限以及学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章学诚对档案学的诸多论述还仅仅是一种主张,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但是他对档案学的系统论述及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无不对我们今天的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杨菁 《浙江档案》2005,(6):20-21
宁绍战役和浙赣战役是抗战中期在浙江发生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正面战场战役. 宁绍战役,又称浙东战役(敌称之为"浙东作战"),发生于1941年4-5月.它是日军对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省沿海登陆封锁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封锁浙江沿海,夺取宁波、温州等港口贮存的物资.1940年底到1941年初,日本加紧进行其"南进"的军事准备,决定在南进期间从地面海面及空中施行全面封锁,以加强对华经济压迫.  相似文献   

16.
徐华美 《浙江档案》2003,(10):42-42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档案馆将原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同志的个人档案征集进馆。由于其夫人陈孟庸同志的精心保管,虽经宣传、研究部门多次使用,但他的个人档案没有被分散,保存得比较完整。何克希(1906-1982),四川峨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党中央决定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浙东抗日武装队伍,他被任命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浙东区党委委员,与谭启龙(浙东纵队政委)等其他同志一起,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浙东敌后抗日战争,使浙东成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他曾为浙江党的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浙东人…  相似文献   

17.
1942年6月,中共华东局派谭启龙等到浙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以余姚梁弄为中心,先后建立14个抗日民主县政府,面积逾1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左右.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电令浙东抗日武装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4年1月15日,在四明山茭湖村举行浙东敌后临时代表会议,推选成立了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1945年1月21日,选举产生了浙东行政委员会,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  相似文献   

18.
“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茜  李玲洁 《今传媒》2020,(4):99-100
建构和传播"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是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就"浙东唐诗之路"在当前呈现出形象定位不清晰、信息化投入较薄弱、旅游开发不尽人意等现状,提出建构与传播其旅游文化形象的具体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方志与谱系同是地方性重要史料,两者同源于两千年前.但方志至清章学诚时,已提出"方志十议",建立系统的学问而成方志学.但谱系直至现今,仍未能独立发展成一系统的学问.主要因为:"方志"是政府协助修纂,自宋元以后,政府主动修纂一统志.  相似文献   

20.
运用学术史方法对郑樵和章学诚的知识组织论比较分析可知,郑樵创立的"校雠学"是中国古代知识组织学说确立的标志,并得到章学诚的回归与发展;古代知识组织论以传承知识为旨归,通过"考镜源流",实现"辨章学术";分类是知识组织的核心方法,标准是知识的客观性。古代知识组织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是图书馆学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土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