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3.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5.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6.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 ,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 ,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 ,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潜能开发 ,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过错。《学记》云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讲的就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过错。教师只有从“知心”入手 ,才能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7.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8.
“长善救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源于《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为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通俗地讲,“长善救失”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一向被教育者奉为真理,但这条教育教学原则也许是教育中的一个“二律背反”。因为,在世界上,人人都无绝对的优点和弱点,二者犹如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如性格急躁者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正如王夫之所言:…  相似文献   

9.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10.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2.
信息     
知心救失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变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  相似文献   

13.
品读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相似文献   

14.
赵宗孝  焦炜 《中国教师》2009,(24):21-23
<正>《学记》曾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的告诫,认为学者有"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大失误,教者对此的无知或忽视就是"教学失责"。而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明、不知所云或对学生的"无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教海泛舟一个班集体正如一幅画,画的是一群形状各异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如果将这些图形都变成标准的圆形,不担损失很大,而且这幅画已失去原来的缤纷。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历代仁人志士们始终不渝地提出教育个性化的口号。早在公元前5世纪,孔子就认为学生“有的长于德性,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学记》中也曾指出:“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止,或失则易”,“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在不重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已有的个性消失殆尽,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物。而今,《数学课程标准》重…  相似文献   

16.
学者四失     
《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即“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说做学问的人容易发生四种过失;有的失之贪多,不求甚解;有的失之务少,知识面窄;有的失之图易,不动脑筋;有的失之怕难,不用苦功。这四种学习中的过失,的确是学习的大敌,也是学生的大敌。做教师的,应该善于指导学生克服这四种学习中容易产生的过失,方能称职。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它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凡学习,只要有兴趣有动力就能记住,就能学好。学习英语也是这样,带着兴趣学英语,其效果是事半功倍,反之则枯燥无味,毫无结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对症下药     
周聘芳 《湖南教育》2002,(19):52-52
教育的作用在于长善救失,而要救其失,就必须知其心。学生在学习或品德上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性格的原因造成的。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对部分学生应鼓励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在基础知识方面应适当补漏,指导学习方法,对另一部分学生就需加强独立性培养,引导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性格的核心是道德品质,表现为性格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有的学生热情,乐于助人但他做事虎头蛇尾,这就是一种矛盾的性格特征;还有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勤奋、爱劳动、能自制,但回到家却懒惰、任性……因此,只有摸透了学生的脾气,才…  相似文献   

19.
李连凤 《教育》2012,(21):47
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篇》)也就是说,过难、过易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内容充实,又要力求少而精。要从地理知识中选取精髓,以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加速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型"的人才,让学生带着思索的目光去发现,用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用"再创造"的方法去搜索……为此,笔者探索实施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引,双分联动"。"学案导引、双分联动"的内涵"学案导引、双分联动"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过程。实践证明: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不但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知识。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可用“四用四会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