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督抚幕府是近代中国地方政治的中枢,在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咸丰朝太平军兴后,督抚幕府作为清代幕府制度的重要层面,在机构组成、职能、人事任用诸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大大突破了清幕府制度的原有框架,孕育生长了以督抚为中心的新生幕府官僚体系,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拥有空前的控制力,实为近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化之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对官僚制理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官僚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而官僚制理论对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由于传统官僚制的许多观念依然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之中有所渗透,导致现有模式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对理性官僚制的借鉴和超越,提出了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体制模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里,商界一直作为专制集权体制的政治和经济附庸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之下,清朝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日渐式微,地方实力派官僚与商界乘机利用各自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密切合作,从而使得地方实力派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商界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与日俱升,地方官商关系由此而空前密切,并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清廷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分化地方官实力派和商界势力:一则削弱地方官实力派的经济实力,进而打击其政治上的独立和离心倾向;二则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商人势力而收天下之财货,缓解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危机.商界则借助清廷中央政策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成为政治新贵.但是其独立倾向也日益加剧,并未如清廷中央所愿继续充当专制集权体制的附庸物;同样,其与地方实力派官僚在政治和经济上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并未因日渐衰微的中央政府之分化政策而有所削弱.随着清末新政的进行,各种潜伏的政治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商界势力与地方实力派官僚政见相近而与中央政见分歧不可调和,这促使他们联手与中央分庭抗礼,从而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垮台.  相似文献   

6.
一方面,意识形态体制是整个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从朝廷到地方基层,意识形态的体制设置已形成连贯的完整序列。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博士制度构成了皇权意识形态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设计,博士俸禄的定位更具有意味深长的含义,从此士人的生存之道变成了"吃皇粮"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治理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乡村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基层农民的组织体系及其控制模式的建构问题。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较前人更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从思想倾向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同民本思想和王权专制主义相结合的复杂混合体;从实践特性来看,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措施具有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特点,地方官僚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则是被控制的对象;从阶级立场来看,王阳明作为官僚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关于乡村治理问题的思想与实践旨在维护岌岌可危的明朝专制统治,因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宣武帝"正始泛阶"以后,北魏在考课制度和选举制度两个方面将地方官与中央官相区别,中央散官与中央职事官相区别.产生这两个特点的背景是,王朝在设计官僚迁转模式时,要求地方官与中央散官互相"对流".在这种对流的背景下,北魏最终出现了"停年格"这一选举制度.王朝的政策对北魏后期的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加剧了人们对散官的歧视,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地方官的待遇,并最终刺激了"重内轻外"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应强、彭红玉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财政分权的背景下,我国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管理区域高等教育的责任和权限的改革,方向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分权的合理性还必须考虑中央政府监督地方官僚的有限能力和分权背景下权力被地方精英俘获之间的平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分税制中地方税体系的几点思考周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大大调动了地方理财、聚财的积极性。地方税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地方政府完成其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重要财力保证。但是,我国目前地方税制度还面临一些难题,无法适应财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1.
张寅 《学科教育》2013,(4):106-113
鉴于教育科事权过小及义务教育亟待普及的事实,1914年地方教育界向中央政府提出了设立教育厅的要求。教育厅制的建构过程虽因政局动荡、经费无着、省官制调整、审查受阻等因素的影响而遭遇了重重阻力,但经地方教育界呼吁及教育总长范源濂、众议院议员等人奔走,教育厅制于1917年得以出台。教育厅制颁布后,地方与中央围绕教育厅合法性、经费、权限、厅长任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致使教育厅的设立颇为艰难,进而制约了教育厅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确切涵义是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社会法定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关系。在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的各种纵向平行的关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纵向权力结构网络中的中轴。所以,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国务院与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上。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作关注省级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央政府集权和地方政府分权的度。此外,构建面向21世纪新型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战略时还应注意:继续稳步推进国家与社会分权;实现政治体系内部权力分配的集分平衡。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美国加州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在对地方高等教育进行战略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即制定加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为高等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具有评估公立高校新专业设置的法定权力,开展高等教育绩效评估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加州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职能的制度安排与实践对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进行高等教育战略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要求,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构建一个以公共财政制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能深入到省级以下政府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以及逆转的政府间财政收支关系,即让县级以下政府的开支从凭其行政权力向下要钱,转变为凭其事权向上要钱,是确保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村税费改革是又一次农村重大改革。应从取消农村各种不合理收费,推行“费改税”,规范分配制度,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种税政策,实行规律和铁行的征收方式方面着手。解决改革后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必须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和村级财务制度改革,建立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本地教育财政投入激励不足。如何发挥地方人大的预决算审查监督职能、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来提高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各地区推动预算监督法制化为制度背景,以1999—2017年间各省份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通过立法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研究发现:(1)省级预算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使教育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平均上升约一个百分点,使地方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2)异质性分析显示预算监督条例立法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层面,并且在财政分权程度更高或地方主政官员缺乏中央工作经历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推动财政监督法制化是构建现代教育财政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基础,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是确保地方教育支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西欧社会转型过程中,天主教是一种保守的中世纪势力。但通过对近代早期教皇的财政政策的研究,证明教延本身也存在着制度变迁,其变化并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是反常的逆流。从它采取的卖官鬻爵、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来看,当时罗马教廷就已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即它的实际生活方式的变化,从依赖其等级特权为生到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度日。教延的经济生活与经济原则也因之发生改变,而被纳入新的经济秩序与经济原则中去。  相似文献   

19.
自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我国财政分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并对教育经费投入形成了制度约束。实证调研表明,这种制度约束并没有缩小区域间教育投入的差距,反而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完善中央与省级政府分担比例体制,建立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和生均公用经费比重监测机制,成立义务教育专项基金,逐步消除区域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