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微机原理课程的特点,按照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要求,对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通过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将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Conception,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简称CDIO)引入至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是增加航天专业学生实践比重、培养工程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给出了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途径,并描述了CDIO模式下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等具体内容,希望为目前航天或力学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强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本文提出了机电产品设计创新系列课程的理念与模式。通过重建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使新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有机衔接,并实践了项目驱动式的“四环节”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能力素质模块为主线构建工程教育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为每个能力模块构建系列课程是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关键。设置了电学基础系列课、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硬件技术系列课、控制理论系列课和计算机过程控制工程系列课。专业课群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学校与企业培养阶段的衔接。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各类实践、科创、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实践课程量。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建立了课程责任教授负责的系列课建设规范,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目标定位明确,实现了体系中课程的教学大纲从知识大纲向能力大纲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程往往支撑着多条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基于数据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论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实践类课程,从学生、教师、课堂、企业等多维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的课程达成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专业教学的系列课程进行整体、系统的教学建设,教学过程引入并行工程思想,依托机械加工准现场的工程环境、采用系列课程为整体的项目教学法,实现课堂理论和现场实践以及项目应用同步.教学实践表明,这是落实卓越计划、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工程学导论课程多通过新生研讨课、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偏重历史回顾,缺乏对学生全局思维与大工程视野的培养。作为工科大类培养的核心骨干课程,本研究通过建立“大工程”视野的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了虚实结合、项目实践牵引的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建立了基于全过程的工程学导论课程能力达成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表明,开放式的虚实实践项目充分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淮阴工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少学时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培养模式,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为先导,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文章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特点,坚持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案例引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中,深入探索分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结合教学实践,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列课程立体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系列课程的立体化建设,旨在加强系列课程中各门课程间的联系,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工程能力训练上保持较强的连续性,使各门课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践表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列课程立体化建设为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对学生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提供物理知识这样一个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灵活使用数学工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课程知识基础性、前沿性的鲜明特点奠定了“大学物理”课程对各个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大学物理”课程为基点,在“理工融合”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论述我们结合信息科学特色,构建物理类课程的系统工程,在课程系列构建、教师梯队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实践。一、物理类系列课程的建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  相似文献   

12.
软件设计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核心课程,文章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案例的教学”与“基于项目的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体系设计、项目案例组织、学生团队组建、实践流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就业率,推动了课程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3.
MOOC作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模式,给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电工电子系列实践课程是电子科学、通信工程以及控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本文针对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详细介绍了适应MOOC时代的电工电子系列实践课程交互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电子技术系列实验课程是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面对新专业建设及传统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专业培养要求,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在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五位一体的电子技术系列实验课程的建设规划。在信息化方面,建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监管系统;在实验教学方面,建设了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以及基于线上平台的课程教学资源;在思政方面,建设了基于实验项目的思政案例库等。实践表明,通过该建设方案的实施,提升了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三年级49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在“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实施前后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进行调查.“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实施前后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学习倦怠中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提高;护生对“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要求,本文从教材体系、课堂开设方式、考核体系、微课建设等方面对电工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形成理论-实践-项目渐进式培养模式,培养了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工程管理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课程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进行剖析,指出“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学环境构建的重要意义。以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以精品资源建设为核心,基于复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课程“互联网+在线教学”新模式。多门专业学位课程“互联网+在线教学”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程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企业案例分析"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试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特色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方式进行,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凸显了该课程的工程教育特色.在原有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再创新,实现了教学与考核内容案例化、教师队伍稳定化、教学场所灵活化、教学资源开放化等目标,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系列课程角度入手,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对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办法,探索研究现代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培养有质量的高级生物工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探讨生物工程科学建设改革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灵活性。系列课程是在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各门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加强各位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新的课程结构创建整合,使课程教学大纲更加的完善,使各门课程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正确地处理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案例式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信号处理系列课程依托学科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科研成果进课堂"工程,将科研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融入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以案例教学为重点,教学与研究互动"的教学模式。文章以"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中一个典型案例为例,介绍案例选取和制作的格式和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