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校园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价值及观念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培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旋律的同时,为完善高校精神建设,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与实践途径。本文以校园文化为研究视角,试图从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出发,阐述校园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体现,探究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上,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其次,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可操作方式;第三,要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相结合;第四,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高校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本身的价值意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双重维度考量,依托校园文化熏陶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上的应然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渗透的教育方式,必须将校园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防止"两张皮"现象。校园文化熏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现路径,要从文化熏陶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文化精髓的挖掘、校园文化生态的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养成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为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外化践行提供一种新的逻辑理路和运行思路。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出现了诸如自我价值的个人主义、生活价值的享乐主义、社会价值的悲观主义、道德价值的相对主义等问题,基于一定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重视校园文化和管理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重视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重视现代科技的教育作用,重视教师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高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我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当下高校教育中,教育理念更加关注知识传递,忽视素质提升;通识教育重视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课程设置重视责任划分,忽视学科的融合,这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因此,...  相似文献   

7.
面对文化多样性、传播位差、西方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技术的新挑战,高校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遵循主导与兼容结合、说服与感召结合、引领与渗透结合、教化与亲近结合的原则,在多元文化中确立主导价值取向,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魅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回应学生利益诉求,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向践行的跃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内容和手段。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有效措施包括:地方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地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利用新媒体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宣传,将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9.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难以充分发挥其载体的功能。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注重精神文化的构建、利用多样的教育渠道、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等三方面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发挥载体功能,在大学生中成功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高校师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价值取向的大本大源.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4):146-148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化校园媒体建设、完善实践育人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以项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模式。具体来说,需要建立校园文化发展机制,实施"文化载体精品塑造"项目;建立思想阵地协同机制,实施"校园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建立学生行为引导机制,实施"实践育人优化提升"项目。  相似文献   

1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而"三个倡导"表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融合路径。第一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对西方价值文明的吸收借鉴,第三个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发扬。同时,三种文化价值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不同,以第一个倡导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为主导地位,西方价值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和文化根基而存在,共同体现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阵地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体的认知认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时代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普遍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本文主要探究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高校文化建设应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视角下,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新旧媒体结合起来,并完善管理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优秀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里相依。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主动开发地方文化作为教育资源,以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发扬地方特色与坚持宏观目标相统一、内部模式创新与外部资源利用有机整合为原则,通过深化理论研究、革新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提升教育者素质等路径,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受到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为大学生价值取向提供明确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教育无中心特征、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以及高校思政理论课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等,是高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障碍.将互联网+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道德楷模和道德引领作用,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新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