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人物形象今天看来仍觉有味。通过对陈奂生及宋老大、闺土、阿Q等形象的对比,得出精神和思想的贫因是更为可怕的事情的结论。要使富起来的陈奂生们解脱精神和思想的贫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2004年版)第四册第一单元选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这是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这篇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处在新溜交替的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我很欣赏中的心理描写,但是在讲课中,我对中“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一句中的“冠冕堂皇”一词产生了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4.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七篇小说,是以同一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命运组成的。它们在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上,通过对陈奂生的性格与心灵的刻画,记录下了我国新农村社会前进的脚步和农民灵魂的演进。高晓声的小说是在"替农民说话",是在"艺术地探求农民的命运,是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初,“投煞青鱼”陈奂生大闹当代文坛,一时间,“陈奂生热”风靡城乡,家喻户晓。好事者也莫不揣之度之,以为既有“上城”必有“出洋”,好戏自然在后头。谁知,八二年后,陈奂生掉头回家“包产”,再不显山现水。然而陈奂生作为艺术形象,早已活在读者心中。他的故事远不只这些。何况八十年代的社会波诡云谲,这“投煞青鱼”怎安生得了!果然,时隔八年,种田大户陈奂生竟漂洋过海,应邀访美,重登“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6.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渎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晓声通过自己二十多年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农民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严肃的探索,《陈奂生上城》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高晓声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陈奂生的复杂性格,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陈奂生和阿Q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农民典型,二者又表现不同.陈奂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乡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不同,物质生活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丝毫掩饰不住中国农民质朴,憨实的本质.然冥冥中,总有份默契.陈奂生的自骄,阿Q的自负;陈奂生的“看得穿”,阿Q的“善忘却”.短暂的精  相似文献   

10.
高希玲 《阅读与鉴赏》2007,(12):33-36,45
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时,心情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11.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分析方法除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下面以鲁迅和高晓声作品中的阿Q和陈奂生的形象分析为例加以论证。阿Q和陈奂生两个人物的刻画,作者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农民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刻反思,用现实主义手法探讨"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案例展示一上课铃声一落,教师说了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奂生上城》”,就技艺娴熟地打开CAI课件,导入一段影音视频文件(截取于影片《陈奂生上城》中“大闹旅店”一节)。当看到影片中的陈奂生发现自己睡在“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的床上“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时,教室里响起了嬉笑声;当陈奂生惊愕地发现地板能照出人影,小心地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来,“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想坐又最终不敢坐时,教室里响起了更响亮的嬉笑声;当看到陈奂生听到“…  相似文献   

13.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14.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你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这是一篇难得的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16.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  相似文献   

17.
读《陈奂生上城》,最能感染人的,或许不是巧妙的构思、深沉的笔法,也不是曲折的故事、生动的描写,而是那无矫情、不造作而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陈奂生形象。那么,陈奂生真切可信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怎一个“巧”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下课还有半分钟,我赶紧布置预习:“同学们,明天我们一起学习《陈奂生上城》,请大家在早自修朗读这篇课。”话刚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正待我走出教室门口时,听见教室角落里一位男生非常小声的一句话:“乔老爷上轿,陈奂生上城。”说似乎无意,因为说完后他就走到教室外面去了;听不能无心,我感觉到也许这里面藏着些许教好这篇小说的契机。我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潜意识当中感觉找到了重教《陈奂生上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的《陈奂生上城》是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从作品本身看,篇幅较长,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等方面均有特点,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设计,显然课堂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小说教学的核心是人物,把人物的形象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本课长文短教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尊严的叙事--浅析《乡场上》、《陈奂生上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但实质上,奴性仍根深蒂固结在许多人心里。作家何士光的《乡场上》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透过不同的叙事窗口完成了对两个寻找尊严的农民形象的讲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