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延展课程德育功能。巧借小论文指导是延展课程德育功能的有效方式,在此笔者从研究意义、实施策略、感悟反思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教学可以综合与实践板块作为切入点,围绕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三个维度开展学科德育。要发挥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融入德育内容。首先,要研究综合与实践课程在学科德育方面的价值和策略;其次,要把数学教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德育因素融入课程体系和试题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建设不同类型的综合与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加强小学生德育全面发展的学科,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美好的品德,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课程的讲解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也缺乏应有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引起重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活动德育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德育课程的主导类型。活动德育课程中最为可贵的元素是课程中的实践属性,正是由于这一属性使得它被赋予了不同于学科德育课程的非凡意义。其一,活动是教育对象获得德性的根本途径;其二,活动体验有助于创设主体道德发展的情境;其三,功能的互补性有助于推动学科德育课程价值的实现;其四,高度的参与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性主体精神的发展;其五,活动课程化有助于保障德育功能的长期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实施领域、自身价值和目标取向等特质蕴含着强大的德育功能,对于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渗透,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彰显其育人价值。要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道德认知、升华学生道德情感、转变学生道德行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能强化学生的道德践履能力。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德育,能真正地让学生的德育活动“动”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陈建洪 《教育艺术》2007,(10):29-30
1968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8.
杨启锋 《湖南教育》2014,(12):46-47
当前很多学校把开发和应用德育课程作为育人的新平台,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呈现的案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殊不知,德育课程要真正发挥出育人化人效果,需要创造性地用活现实中的德育资源,尤其是那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德育资源。换言之,要在生活场中完成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9.
德育课程的反思及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较,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研究其价值与意蕴,有利于德育功能的完蓉,有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0.
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践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正式设立的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学校学科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德育课程形态 实践德育课程的提出,使德育课程覆盖面更广,课程形式更为多样化,具有更为明显的德育功能 加强实践德育课程建设,意味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维系学校课程体系的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大学生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研究了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作用机制和功能,为高校实践教育中构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原理"课程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将书本之外的现实问题带进课堂,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域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进而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德育实践活动展开,有效实现了"原理"课程的德育实践功能,增强了"原理"课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丁蓓 《考试周刊》2010,(44):193-195
本文重点关注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开发主体培训、模式建立和内容分类这几个关键环节.有效提升了德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提炼,试图与大家分享实践成果,其意义在于帮助学校德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与可能性,从关注德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不仅仅是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的变化,而是力图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传统的德育课程及教材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这种“知”缺乏个体的体验基础,难以影响人的行为。而新教材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德行之知”。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己的价值意识,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内涵,并为之所感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因此新一轮思想品德课应贴近生活、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德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有效融入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的养成具有正面效益。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征,为融入德育提供了可能。应该通过合理设置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教师示范、做学结合、挖掘内涵,彰显德育效果,通过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将德育成果体现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集传统授课与互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不同,主要将与学生成长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德育改革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德育课程问题,国内外一些课程专家对显性德育课程做了很多论述。文章从内涵拓展、类型结构、功能表现三个问题上论述隐性德育课程,以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有关人文知识的综合课程,因此它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开发并整合乡土课程资源中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源,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唐千 《甘肃教育》2023,(4):30-33
县域高中德育主题活动对学生品格养成、价值观培养、关键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树牢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县域高中思政课程建设。采取挖掘学科课程德育元素、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策划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密切家校联系等途径方式,有助于提升德育主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升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效果。文章结合实践就县域高中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实践活动课程从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具体标准和束缚的,它更倾向于生活化,很多实践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德育相对更加容易,且学生更能接受。基于此,本文就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在综合实践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优势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学科中的有效渗透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