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河南省淇县,一些勇于试种新品种的示范户农民在夏收过后喜上眉梢,他们种植的优质麦兼功能麦公顷收入超过15万元。该县北阳乡青年妇女秦爱英今年所产的3个品种,共计600公斤优质麦,入仓后不久即被闻讯赶来的几家公司分别以每公斤72、196、240元的价格一抢而光。1300多平方米的地块产值5.6万元,纯利4.8万元,创小麦效益史上的奇迹。原安阳市下岗职工、淇县北阳乡新品种培育园残疾青年赵建  相似文献   

2.
科技示范户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是推动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点,也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培育出科技示范户多与少,且发挥科技示范的作用大与小,直接影响到当地科技管理和推广水平,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科技示范户在农村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对科技示范户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龙陵县科技局以支持引导养猪科技示范户兴办民营科技企业“江苏太湖猪纯种引种扩繁养殖场”为切入点,进一步拉动全县养猪科技…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增加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尤其是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带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结构性失业、农村隐性失业的问题,而且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产业经济拉动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前景乐观,但创业比例依然较低,面临种种困境,亟需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创业,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4.
刘胜红,55岁,肢体残疾人,乔口镇荷叶湖村村民,1999年开始创建奶牛饲养基地。他以艰苦创业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促使其奶牛基地逐年发展壮大,饲养技术不断提高。现在牛舍300多平方米,饲养奶牛13头。他的基地以奶质好、奶产量高著称一方,年收入已达到40万元,年利润5万元。2004年被望城县老科协授予"奶牛高产示范户",2005年被湖南省老科协授予"科技致富示范户"。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以来,我市各级科协在农村科普工作中,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心任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加强科普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创建“科普示范乡(镇)”,评比“科普示范户”活动。各级科协通过在重点乡(镇)抓科普示范项目,建科普示范基地,帮扶科普示范户,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科技培  相似文献   

6.
1992年,我校决定大幅度地增加校青年科学基金的经费,由过去每年投入5万元增加到每年投入175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校青年科技人员。这一决定在校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老专家、老教授对此十分赞赏;青年教员更是支持拥护,共有186名青年教师申报了课题。经专家评审,共批准资助了158个课题,平均资助强度约为一万元,其投资总额相当于我校行政拨款的年度科研经费的2倍。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期,为解决城镇青年返城就业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类型——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多年来,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类型,劳服企业在安置知青、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20多万劳服企业,累计就业2 100多万人次,年产值达1600亿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不仅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湖北省荆门市彭墩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的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下彭墩村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为新农村建设进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政策法规     
《科技创业月刊》2009,(6):73-73
团中央公布第四批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教育部规定将为到中西部就业大学生代偿学费,首批高校毕业生50种基层就业岗位公布,商务部、财政部要求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商总局:行业协会定垄断行规最高罚50万元,人保部:采用公益性援助等五措施保障就业,北京提高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额。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业月刊》2014,(4):14-14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常州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市共有9329人参加创业培训,扶持创业3124人.创业带动就业1.6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5.7万个,新增就业人数8.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如何能够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要求,全面实施青年增收成才行动,这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工作大局,也是当前青年工作的关键任务,所以,本文着重从统揽全局、城乡良性互动、有效服务等三方面,深入阐述了全面实施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以推进农村青年工作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胡杰  罗剑朝 《资源科学》2022,44(11):2178-2192
厘清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对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陕西永寿县和宁夏西吉县2648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通过逐步回归法验证非农就业和农业资本投资在金融排斥与农地流转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金融排斥指数每增加1单位,农户农地转入概率下降4.71%,转出概率下降1.43%。②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负向影响在不同排斥类型和农户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在金融排斥异质性方面,储蓄排斥、信贷排斥和保险排斥均会降低农户农地流转概率;在农户异质性方面,金融排斥对户主年龄在40~59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负向影响更强。③金融排斥能通过抑制农户非农就业而降低其农地转出概率,同时也能通过抑制农户农业资本投资而降低其农地转入概率。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农户金融排斥和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实证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翁辰  何勇  张兵 《资源科学》2014,36(5):963-970
农民排灌协会是农村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兴事物,江苏省农民排灌协会成立后,通过对排灌工程的修建和维护,显著提高了农田排灌效率,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农民排灌协会项目区农户的调查,采用倍差法对农民排灌协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排灌协会的成立对项目区水稻单产的净效应影响为238.59kg/hm2,且这一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对项目区小麦单产的净效应影响并不显著。当引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增加农药投入和减少灌溉次数对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则对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为,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排灌协会的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动员用水户直接参与排灌工程管理、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来激励农户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5.
陈定洋 《未来与发展》2011,34(8):103-106,96
当前,安徽省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有:特殊自然条件、复杂历史因素制约安徽农村发展后劲;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使安徽付出巨大牺牲;长期的"汲取"型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使安徽县乡政府负债严重;安徽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尚未形成;农业支持力度弱,农业政策乏力等。因此,实现安徽农村跨越式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反哺三农"的体制机制,激发农业政策活力;二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扶持农民自治组织发育;四是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和培养新农民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  相似文献   

17.
段伟  江怡成  欧阳波 《资源科学》2022,44(6):1267-1279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生计之间的冲突不仅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也是推进保护区与社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阻碍。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是造成保护区与社区冲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及保护区惠益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保护区周边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有所下降,且变化呈现显著的代际特征。因此,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异质性并判断未来保护区与社区冲突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43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对不同代际间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周边农户在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强度上总体呈现出“老一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际递减特征,表明老一代与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冲突最激烈。②非农就业占比对不同代际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非农就业占比越高,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就越少,与保护区的冲突也越小。③不同代际农户获得的保护收益和承担的保护成本存在差异,新生代获得的收益最多,从而对自然资源利用相对最少,而老一代承担的保护成本最大,从而更倾向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因此,本文从引导劳动力实现生计方式的非农转型、完善保护区相关补偿制度和开展各类社区发展项目3个角度提出建议,尝试为破解保护区与社区冲突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海鑫  杨钢桥 《资源科学》2012,34(5):903-910
农户作为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其生产技术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出。本文基于安徽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耕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77.97%,效率损失严重;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中已出现劳力投入过剩现象,而耕地的细碎化现状又使农机使用处于“进退维谷”状态;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提高农田质量;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随着地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丘陵地区进行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应该尽可能使其地块面积在0.1hm^2以上,此时效率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9.
冯献  李瑾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3):174-181
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基于信息传播要素视角,从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总结提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5个国家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主要做法,探讨其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借鉴。结合多案例分析发现,国外利用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与经验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受体技能培训、多元化服务主体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未来中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通过信息化支撑农业产业兴旺、信息化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