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一场宗教复兴的浪潮,人们称之当代宗教热.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宗教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走向消亡的结论产生了疑惑.本文则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当代宗教热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基础来尝试解开这个疑惑.  相似文献   

2.
梁秋晨 《科教文汇》2007,(3S):175-17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一场宗教复兴的浪潮,人们称之当代宗教热。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宗教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走向消亡的结论产生了疑惑。本文则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当代宗教热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基础来尝试解开这个疑惑。  相似文献   

3.
微积分之争     
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文艺的范围。它使那时的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对科学的桎梏,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在那期间,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大量的科学理论。为此,人们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宗教似乎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宗教的发展史来看,宗教也是历经了时代的考验才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在许多世界名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宗教的色彩,宗教中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对规范人们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是一种净化人们心灵的思想.例如<简·爱>,这个在19世纪闻名世界的名著,我们在品读其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宗教中的思想,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5.
人格发展完善,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人格的发展作了详尽的描述,他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人格完善的道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艺术的工具和更高意义上的‘人’这两个论点之间,形成了一种境界。以历史的眼光研究文学和作品,从而解读社会、历史和人生,这即是原型批评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张亚芬 《科教文汇》2011,(2):205-206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其文学价值更值得关注。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眼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以及荣格的潜意识学理论,但并未系统地对影片内容尤其是主要人物梦境进行解析。本文试对两个特殊梦境场景:男女主角梦境相遇;柯布儿女的背影定格,从荣格的意识与潜意识同化理论对男主角柯布心理进行解析,得出男主角最终协调潜意识、回归现实这一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8.
王娜 《科教文汇》2009,(19):243-243
没有其他哪个对象像宗教一样在人类历史上起过如此意义深远的作用。宗教为道德提供了一个解释系统和正当的理由。神迹在一定意义上使有神论者们的宗教信仰更加坚定,也使各种宗教的神圣经典更加神秘、诱人。著名哲学家休谟就曾对神迹提出过反对的论证。但究竟什么是神迹呢?它真的存在吗?我们又该如何来确定它呢?本文将对此试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张丹 《金秋科苑》2011,(12):157-157
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艺术的工具”和“更高意义上的‘人’”这两个论点之间,形成了一种境界。以历史的眼光研究文学和作品,从而解读社会、历史和人生,这即是原型批评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向阳 《百科知识》2014,(8):42-43
在宗教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之时,它的作用似乎也渗透到许多方面。比如,人们相信宗教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一定的作用,即使没有直接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陶联兵 《科教文汇》2011,(31):141-143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保留在人类精神中的"种族记忆"或"原始意象"。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动画是一种虚拟、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受实拍影视作品的条件限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动画成了最为接近"原型"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尝试着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出发对迪士尼的动画角色中蕴含的原型意象展开分析,并进而说明其对于当下人们的心理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之一,理论逻辑紧密清晰,层层递进,对问题的批判深刻严谨。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入手,逐步拓展到对普鲁士现存国家制度的批判,然后过渡到对德国哲学的批评,最终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实现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马克思通过三重深刻的批判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工人意识,从批判的旧世界中造就了一个新世界。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代背景(一)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宗教在西方国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控制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们逐渐变成宗教思想下的傀儡。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意识被唤醒。同时随着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敬畏的深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启迪,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人们开始尝试摆脱宗教的束缚和控制,企图获得新生,想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回归人的本位。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已渗透到语言研究的诸多方面。它将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意义概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范畴化、原型理论、认知模式和隐喻化揭示了人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并为日语教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思路。日语教育者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等理论探索日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可提高日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游仙诗"以祈慕神仙生活或游历仙境为题材,通过描述灵异世界以寄托个人怀抱。它始终遵循着"文以载道"和"诗言志"的传统,在想象的世界里抒写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本文即从宗教、文学等多元文化视角对中古游仙诗的文学史意义进行解读,使人们对游仙诗这一中古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有新的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中国人,只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儒家。说起古代的宗教,也只知道佛、道二教。其实,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儒教,它是中国古代的正统信仰,也是正宗信仰。儒学,乃是儒教之学。中国在商周时代有一个宗教,敬天、法祖,以上帝为最高神。那么,这个宗教在秦汉以后是否还存在呢?如果存在,它存在在哪里,有些什么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从商周以来的传统宗教一直存在着,并被秦汉及其以后的国家奉为正宗信仰。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宣布儒学为自己的灵魂和理论基础,并依儒学来安排自己的信仰、礼仪和教义。  相似文献   

16.
赵锐 《科教文汇》2008,(21):212-212
荣格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创始人,并对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型意象等概念。论述了文学作品与原型的内在关系,对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表现的内容作了合理的阐释,揭示了文学与原型的内在联系,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奥秘所在。本文通过利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部分英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旨在说明其原型批评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解读大量文学作品的钥匙,使读者能透过作品内容的袁象理解其深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场域理论是贯穿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各层面的核心概念,引入场域理论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活跃于大理白族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组织莲池会是在整个白族宗教文化场域下发展起来的民间宗教组织,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起到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同时该组织特有的惯习深受白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场域的影响.对莲池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民间宗教组织的管理,发挥其正功能,为构建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和谐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对伴侣是循着怎样的爱情路线找到彼此的?心理学家荣格回答:他们是听从了内心深处“异性我”的召唤。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人类除了自身特有的个体潜意识之外,还继承了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潜意识,即“原型”。而我们也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爱情的原型。几千年来的男女交往,使男女两性都具有了一种无意识的异性人格。荣格把男人心底的女性人格称为“阿尼玛”,把女人心底的男性人格叫作“阿尼姆斯”。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具有这种“异性我”,两性之间才得以相互理解,而不是相隔两重山。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是男女之…  相似文献   

19.
何何 《百科知识》2001,(2):51-52
宗教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在于,它讨论的是宗教的概念、命题和理论等等。大家知道,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信仰上帝,或不管用什么名字(天主、真主、如来佛、天帝等等)来称呼的神灵。所以,宗教哲学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以上帝观或神灵观为核心的。要了解宗教哲学的一般知识,不可能不涉及从古至今一些重要思想家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观点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尹芳芳 《科教文汇》2008,(24):234-234
宗教与艺术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与迥异处。我们将运用胡家祥教授的心灵结构图从感性与志性两个层次分析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