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题目录是用主题法组织的检索工具,在图书馆目录体系中对读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广东地区设立主题目录的图书馆寥寥无几。(见表一)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只有省中山图书馆为部分文献编有主题目录,而市县级图书馆则完全是空白。高校图书馆中也只有三家设有主题目录,仅古高校图书馆总数的6.6%。在设有主题目录的图书馆中,只有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主题目录收录的文献较多,该馆的主题目录收录了全部的西文医学图书,而其他馆的主题目录只收录了很少一部分馆藏。同时,主题目录所反映的文种及文献类型也较少,只有中山医科大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2.
分类法和主题法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两大检索方法。分类法是按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来系统揭示和组织藏书的方法。主题法则是按文献内容的主题来揭示和排检文献的方法。按这两种方法编制的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都是从文献的内容来揭示馆藏,提供检索线索的,它们都是图书馆的基本目录。一般说来,一个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专业图书  相似文献   

3.
主题目录与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责任者目录一样是图书馆的基本目录类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以其检索文献的直观性、揭示文献的专指性、增删标题的灵活性、及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等特点,在图书情报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目录体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前不久,我省举办了《主题法》培训班,普及《主题法》理论知识,培训标引人员,为  相似文献   

4.
我省首期《主题法与标引》培训班于7月1日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开课。全省各系统图书情报单位共51名学员学习了主题法基本理论,《汉语主题词表》的使用方法,主题标引规则与方法,主题目录及编制等内容,最后进行了实习。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图书情报工作中,从内容方面来揭示和宣传图书资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类法,一种是主题法。分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图书资料的整理、目录组织和排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主题法,则是随着图书资料的急剧增加,人们对于图书资料的特定要求而产生的另一种方法。在国外,一些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已广泛采用主题法进行图书资料的整理和检索。我国过去虽然也有一些图书馆,例如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曾经使用过主题法编制图书主题目录,但由于经济落后,科学文化不发达,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近年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资料室为配合我校中文系教学,一九八一年起,尝试编制文学专业主题目录,并按主题法加以编排。对所编目录的主题标引,我们没有受《汉语主题词表》的限制,主要根据教师检索提问的方式,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自行加工标目。编制主题目录的素材,取自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的《报刊资料选汇》。由于该《选汇》所设专题基本上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相符,因此,我们将这些题录卡片分为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一九七九年《汉语主题词表》编就以来,对主题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已引起图书情报界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情报、科研系统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其研究与应用的步伐,已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为充分开发与利用馆藏文献资源,迅速有效地向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市级馆,建立主题目录已势在必行,现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我们利用LC CIP Data(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版编目资料)提供的主题词,编制西文图书主题目录的实验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四年多来,这套主题目录已积累款目近万张,设在目录厅,供读者试用。试验工作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主题目录是图书馆目录的一种。它是根据图书所论述的对象(即主题),用一个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规范化字、词把主题概括出来作为主要标目,编制成主题款目,然后再按主题字顺进行排列的目录。自从我国图书馆界开展讨论工作重点如何转移到为“四化”服务,尤其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问题以后,建立健全主题目录,又迫切地提到议事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我开始学习图书馆学,尤其1926~1928年内在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上学期间,接受了美国式的图书馆学教育。当时对于外文分类与编目方面,老师是以杜威《十进分类法》为图书分类法的课本,在图书编目方面则用老帅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笔记作为讲稿。通过实习,老师要求对任何一种书,不仅要做分类工作,而且要编三套目录卡片即书名的、著者的和主题的,形成字典式目录的体系。当时我对老师的要求,总是全力以赴,同时认为美国的目录制度是比较完备,检索万面比较便捷,特别是主题目录引起我的爱好和重视。出了文华图书科的第二年,我在杜定友先生的领导下,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担任编目部主任,具体任务则为编制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界对主题目录在图书馆目录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视。是加强分类目录还是另编主题目录;要否实现从分类目录到主题目录转化的讨论,开始多起来。一种倾向性的意见是:主题目录在图书馆目录体系中应占重要地位,认为在国内普逼使用分类法检索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主题检索系统很有必要。这种观点,对于负有情报研究、定题服务、专业咨询任务的情报资料部门当然无可非议,对于科学出版物中的论文,学术报告、技术情报、科研成果、专利文献等特种文献的专题检索也非常有利。然而,对于图书馆普通图书外借处的手工检索,对于从普通图书中接受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广大读者,如果从我国检索体系的现状出发,从普通图书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内容特征考虑,这种意见就不很合适。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关于我国普通图书的  相似文献   

12.
一、目录工作发展的趋向在国外数据库工业的形成与发展,机器可读目录的建立,使图书馆目录和各种书目的编制,趋向国际化、规范化和简便化。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类型复杂、出版分散、文种多样、重复交叉的文献资料,与人们对它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使读者对目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目录工作向前迈进。目录工作标准化问题,已被提到图书、情报工作的议事日程上,如:文献目录著录标准;文献引标方法标准;分类法标准等。  相似文献   

13.
夏勇等同志的《再论从分类目录到主题目录》一文(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83年第3期上,下面简称《再论》)把主题目录同分类目录进行了比较,并就编制主题目录发表了意见,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图书馆目录工作的重点应从分类目录转向主题目录,主题目录的检索功能优于分类目录,分类目录作为读者的检索工具,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可能逐步为主题目录所取代,但作为公务目录,分类目录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的利弊和取舍问题上,众说纭纭、不外乎三种主张:1.从分类目录过渡到主题目录。2.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同时存在,或者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索引”。3.大部分馆主张使用分类目录,完善分类法。对主题目录的采用,取等待(条件具备)的态度。我认为: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也可将二者合一。为此,结合我馆期刊组开展的“中文林业期刊文献专题检索”业务,谈一谈“分类主题目录”——一种将“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合一的目录。在我馆“中文林  相似文献   

15.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主题目录 分类索引》一义,试图将主题目录和分类目录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这种设想本身是积极的,但是看了全文后,认为这种方法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情报机构中文献检索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类法,一种是主题法.这两种捡索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可相互取代。因此,充分发挥分类法和主题法各自的优点,使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是广大图书情报人员的迫切要求。《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的编制,为广大图书情报人员提供了一个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兼容互换的检索工具,为方便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创造了条件.笔者结合文献标引工作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汉语主题词表》没有大力推广的情况下,编制本单位适用的主题目录,不一定马上全部按照《词表》来规范,可在其基本原理指导下灵活应用。以后再逐步规范还是适宜的。据此,下面介绍三种手检主题目录的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检索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电子计算机检索的推动,主题目录在档案馆检索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逐步显示出来.本文就主题目录的作用、地位及其编制方法,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档案界同行的重视和研究.一、主题目录的涵义主题是指档案文件所研究和论述的具体对象或问题.主题目录是指以揭示档案文件内容特征的主题词作标目,并按字顺排列起来供查找档案文件的一种检索工具.主题目录能为广大利用者直接提供档案文件主题,即从揭示档案文件所阐述、描写、讨论或研究的对象、事物或问题入手查找档案文件的一个重要途径.二、主题目录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类目录与主题目录功能的比较和期刊特点的分析,论述了主题目录在期刊目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阐明了建立期刊主题目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徐高林 《津图学刊》1993,(1):153-162
一、调查部分:方法过程与结果 这次调查从90年12月开始,到91年5月结束,历时半年。笔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天津、成都三个地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和中央省市级图书馆情报所。调查对象以手检主题目录为主,接待人员多数是编目部主任。由于是当面采访,故获得了许多非言语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下面的分析综合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