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人物形象今天看来仍觉有味。通过对陈奂生及宋老大、闺土、阿Q等形象的对比,得出精神和思想的贫因是更为可怕的事情的结论。要使富起来的陈奂生们解脱精神和思想的贫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人,生于一九二八年。建国初即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后重返文坛,出版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等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在“文革”后发表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是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约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的农民形象,如  相似文献   

4.
从高晓声研究这一层面作为切入点,通过从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百余篇论中挑选有代表的章来分析,我们可对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象征性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刻划、幽默风格、语言运用等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2004年版)第四册第一单元选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这是高晓声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这篇章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处在新溜交替的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陈奂生,我很欣赏中的心理描写,但是在讲课中,我对中“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一句中的“冠冕堂皇”一词产生了质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等七篇小说,是以同一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命运组成的。它们在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上,通过对陈奂生的性格与心灵的刻画,记录下了我国新农村社会前进的脚步和农民灵魂的演进。高晓声的小说是在"替农民说话",是在"艺术地探求农民的命运,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尊严的叙事--浅析《乡场上》、《陈奂生上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但实质上,奴性仍根深蒂固结在许多人心里。作家何士光的《乡场上》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透过不同的叙事窗口完成了对两个寻找尊严的农民形象的讲说。  相似文献   

9.
《陈奂生上城》[1]是高晓声写于1980年1月的一篇小说。从小说产生到现在,其赞颂声不绝于耳。评论往往从歌颂新时期、新社会的视角来考察,或从人物刻画上来分析,对这篇小说做足了章,似乎再也无从下笔了。  相似文献   

10.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1.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昧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高晓声小说研究主要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对以陈奂生为主的人物形象的解读。随着经济开放与文化领域的拓展,高晓声小说研究在文本与文化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文化领域延伸。其间一些研究者则从小说本体的角度对高晓声小说艺术与语言风格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应该探求作家本体与政治文化、乡村文化、民间理论等新的研究角度的可能,从而深化当前对底层的关注和“三农”文学命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阅读高晓声许觉民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  相似文献   

15.
小说之写农民,以我之见除赵树理外,就要数高晓声了。他的《李顺大造屋》和写陈奂生的系列,是描摹当代农民的好手笔。我与高晓声相识是在1981年秋,他和我参与一个代表团访美,我们相处了一个多月时间。我刚见到他时,他的形象与举止,不知为什么使我不期然地联想起陈奂生这个人物来。高晓声生长在农村,  相似文献   

16.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21年,文坛巨人鲁迅以《阿Q正传》震惊中国和世界。阿Q形象不仅有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评论家称道。阿Q被公认为是没有国籍的艺术典型。几十年后的高晓声又以“陈奂生系列”引起文坛注目。陈奂生在文坛上的出现,使许多评论家都想起...  相似文献   

18.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分析方法除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下面以鲁迅和高晓声作品中的阿Q和陈奂生的形象分析为例加以论证。阿Q和陈奂生两个人物的刻画,作者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农民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刻反思,用现实主义手法探讨"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前 ,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 ,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 :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 ,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 ;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 ,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今天 ,这篇小说被收入高中课本 ,既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 ,也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巨大变化 ,深入了解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