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3.
友谊传呼台     
《下一代》2003,(4)
来信摘登我给“友谊传呼台“写信,写了10次,都撕掉了。我怕编辑老师笑我幼稚。我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在“友谊金卡”上把真名登出来好不好?我可以用笔名或编个假名吗?(编辑大朋友说:追求真正的友谊,请勇敢地拿起笔来。用笔名或假名恐怕不好,那样别人就无法跟你联系了。)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邓当世”是鲁迅曾经用过的笔名之一,对这个笔名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以“遁”的谐音作解释比较妥当。“遁”,在绍兴一带口语中,除了指逃遁、避开,还有本领高强、变化多端的含义。“邓当世”的“邓”是包含了这几种意思在内的。“邓当世”笔名使用于一九三四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军事围剿”,一面又在“文化围剿”中采取图书杂志“检查”的策略,对进步作家进行残酷迫害,禁止出版鲁  相似文献   

6.
至于为什么要用"冰心"为笔名,作者在《我的文学生活》一文中,作了如下说明:"用冰心为笔名,一来是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  相似文献   

7.
提起周树人的笔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是“鲁迅”,其实,并不如此简单.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期间,有幸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了五年时间,对鲁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对他曾使用过的笔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大力进行了收集整理.参加教育工作后,研究仍在断续进行中.就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连缀成文,文虽不长,却耗费了我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11)
柯岩原名冯恺,满族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为什么取笔名为“柯岩”呢?她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柯是绿绿的小树,岩是坚硬的石头。小树要想在岩石上扎根生长,就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事实证明,柯岩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这一点。她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全能冠军”,出版著作50余部,成功地写了不少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原姓乌里杨诺夫,“列宁”是他当年为了做革命秘密工作时的需要而常用的一个假名。列宁在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斗争年代里,曾使用过上百个假名和笔名①。所有这些假名也好,笔名也好,我们在《列宁全集》和《列宁文稿》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都可以见到,特别是列宁在国外期间,为了不致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曾用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几十个假名和笔名。在家里大家都称列宁为沃洛佳。  相似文献   

10.
原来我从没觉得“老石头”这个呢称难听,直到我开始用“老石头”当笔名……还记得我的好闺密曾经告诉我说:“第一次看到老石头这个笔名,我觉得这是位患有老年痴呆症、养病在家却又身残志坚、顽固不化的小老头——他年轻时在矿山挖矿或者下窑钻井、工地搬砖,到了晚年想紧跟潮流,  相似文献   

11.
读徐光明同志《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欲补识如下,谨候方家明教。1,关于“画室”这个笔名的由来。冯雪峰用这个笔名,始见于1925年春在北京时:写的散文《柳影》,刊于1925年5月出版的《支那二月》第4期。为何取名“画室”,1982年7月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组织和直接领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一方面显示了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勦”政策的可耻的失败。它的成立的原因: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党单独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上也要水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毛泽东同志等所创立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也给进步的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文学本身方面,自“五四”以来党对“革命文学”的提倡特别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开展,也为左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伦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文学”的提倡问题就不能不被列为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像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究竟是哪一篇?有人说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有人则持异议,认为“茅盾干一九二○年一月十日以笔名‘佩韦’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应是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见《新文学史料》)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应该是刊登在一九二○年一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一卷上的《小说新潮栏宣言》,署名“记者”.同期还登有署名“冰”的茅盾的另外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化难为易     
绘丹 《师道》2003,(6):59
现在想出版一本书太难,除非你有比较多的钱,自费出版圆“出书梦”。忽惊闻友人家6岁的孩子出了一本书,我自叹不如,飞速赶往朋友家探个究竟。问明我的来意后,孩子的妈妈满脸喜色,掩饰不住骄傲的神情。她拉我进门,热情地倒茶让座,然后向我娓娓讲述了孩子出书的始末。2月25日是孩子6岁的生日。那天,妈妈问孩子:“今天你想不想画一幅美丽的画?”孩子说:“想是想,就是怕画不好,怕妈妈笑我!”妈妈鼓励说:“没关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那好吧。”孩子说完,用稚嫩的小手握笔在雪白的纸上画了两个椭圆形,一大一小,随即…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盛尊: 每次给你回信,我都有一种感觉,像在给某个教派的教主回信,这个笔名起得霸气十足啊,有木有?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笔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笔名带着甜甜香味的,透露着小萝莉的单纯萌动;笔名温柔如水的,是从“淑女坊”走出来的温顺女子;笔名是用各种稀奇符号拼凑而成的,带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味道.而霸气侧漏如“盛尊”,则睥睨众人,眼神中会有一道凌厉的光芒,直看到对方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6.
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原名为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希柯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中是“苦命”的意思。高尔基由于父母早亡,仅读了两年书,11岁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拣过破烂,当过学徒,做过看门人、更夫、码头工人,遭受了数不清的人间苦难,所以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就起了个“高尔基”(苦命)的笔名。法国女作家奥罗尔·杜班,为了表示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精神,用了男性笔名“乔治·桑”。日本作家长谷川夏之川,发表处发作《浮云》时,出版商因他是无名小卒不予出版,一气之下,他就取了个日语“死掉了最好”的谐音笔名“二叶亭四迷”以示抗议。俄…  相似文献   

17.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美国文学中的短篇佳作。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整个美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马克·吐温原名塞莫尔·朗荷思·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即“两(口寻)”,水深两(口寻),即十二(口尺),船就可以通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时,经常听到测水员高喊“两(口寻)”这种声音,于是便用它作了笔名。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苏里州  相似文献   

18.
邓拓笔名考     
邓拓在杂文《你赞成用笔名吗?》里,举我国著名作家关汉卿、王夫之、鲁迅、茅盾等为例,说明,“历来许许多多严肃认真的作者,他们往往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名。”又说,“笔名的作用是颇为复杂而微妙的”。写作态度一向严谨的邓拓,也在不同时期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其作用也是“复杂而微妙”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明年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在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日里,我们自然地想起当年中国左冀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个纪念专号,即纪念一九三一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冀作家和另一位左冀戏剧家联盟盟员宗晖.这是一份鲜血的记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相似文献   

20.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