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珺 《出版参考》2016,(5):36-37
我是2000年进入出版行业的.那是一个网络传播蓬勃兴起的时代,中图旗下的信息技术公司正需出版行业新闻英文编辑,因为自己的英语专业背景,机缘巧合,迈进出版门槛.当时每天翻译大量的国外出版行业资讯,包括版权方面大事件.我印象很深的是对《哈利·波特》系列在国外的热销及版权事宜的报道,那段时间翻译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新闻,这是我第一次间接接触版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它有了初步了解,也让我萌生了希望进入一家大的出版社,做一名版权经理,自己动手操作一些畅销书的版权引进,做一名优秀编辑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孔军强 《青年记者》2016,(31):41-42
我失聪后,没想到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因此考大学的时候,我选的是果树专业.知道自己耳聋,就早点为自己做人生规划,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当一名果农.回想走过的路,我也吃惊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记者.许多人问我聋人能否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我说一切皆有可能,命运掌握在你手中.  相似文献   

3.
贫协主席     
儿子正上小学,前天翻看闲书时突然问我,啥叫“贫协主席”?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也是,给一个11岁的孩子讲明白这个词汇,实在是有点难为自己,更难为孩子. 不过,这倒让我想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眼中的那位贫协主席来.……  相似文献   

4.
张康康 《图书馆论坛》2004,24(4):199-200,37
父亲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无论学识或是人品,都令人仰慕。小时候父亲常常对我讲起他的许多童年轶事,从中我了解到他的博学多才、为人的正直、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学校图书馆。因此,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图书馆就是我心中神圣的殿堂。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常常到县城唯一的图书馆去阅读,同时也非常羡慕图书馆员的工作,虽然那时还没有真正理解图书馆职业的内涵,但是我已感受到图书馆员的工作是多么崇高而又有意义,并且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图书馆员。1980年12月,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被调到当时的重庆师专(现渝西学院)工作,我自己也被照顾安排在学校图书馆。安排我到图书馆工作的情形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起初我被安排在学校财务室,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感到非常失望,于是我就一再向领导提出要到图书馆工作,表明自己从小以来就有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图书馆员,最后,我的真情终于打动了领导,圆了我进图书馆工作的梦。我暗自下定了决心,要珍惜命运给我带来的这一良机,做一名出色的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5.
李光照同志在完成肩负的使命告别新闻工作之际,将自己平日所写的论文、评论和杂文集印成册以飨读者,这不仅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给自己心爱的事业留下的一片深情。光照同志称得起是一个老新闻战士。他从事新闻工作43年,从风华正茂的肯年到鬓发斑白的老年,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我翻阅这个集子的时候,立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勤奋耕耘者的形象。43年前,一个只读了几天初中的农家子弟,加入新中国新闻队伍成为一名新兵,握起笔杆恐怕比  相似文献   

6.
记、画家、律师、科学家……每一个人,学生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于我,当一名出色的摄影记就是最大的梦想。一番艰辛之后,2005年的9月.刚毕业不久的我终于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摄影记。一年里,摄影的镜头带我领略了大千世界百态的人生,也伴我一路成长。  相似文献   

7.
简丹 《新闻三昧》2013,(7):73-75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去了深圳,他决定不闯荡出点名堂来就不回家乡.但激烈的竞争让他到达深圳后屡屡碰壁,终于有一天,他在层层筛选后和另外两人进入一家公司试用. 试用期中,他尽显自己的聪慧、勤奋、热情、友好,但他的另外两名竞争对手做的和他一样出色.一天夜里,我已经睡着了,突然被他的电话吵醒,能听得出来,他喝醉了,边哭边对我说,下班的时候老板告诉他进行工作交接,三天后他将结束试用期,被淘汰出局.他告诉我,那个职位虽然很一般,但他很喜欢,并且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他以为他会成为最后的留用者,看来他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漂泊了……我语塞,不知道什么样的安慰能够给他带去温暖.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入行成为一名文学编辑时,我豪情万丈,希望经自己的手把优秀的文学创作变成漂亮的书籍,传递给爱书人.当听到在报社工作的同学说新闻、出版中纸媒行当是"夕阳产业"时,我大不以为然.这些年做下来,我深切体会到,要想做好文学出版工作,仅凭热情和文学专业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基本的编辑业务很熟练了,我们还是要不断学习,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期在文学出版遭遇尴尬的时代,完成普通文学编辑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学会感恩     
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舶,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迫害的102名移民,到达美洲.到那里的第一个冬天,移民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是心地善良的印第安首领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并教会他们种庄稼,第二年,移民们欢庆丰收的时候,规定了一个日子,这一天专门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欢度,载歌载舞,来表达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感恩.后来,这一天在美国就成了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的感恩节,并流传至今.我原来并不知道感恩节有这样深刻让人回味的来历,我很感谢说给我这个故事听的人,也感动于感恩节这个温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主持,新闻现场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已不再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外面世界消息的唯一渠道。当马特·德拉吉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博客们开始喊出重写政治新闻学甚至民主本身的时候;当韩国新闻网站ohmynews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成就自己韩国最具影响力媒体之一的地位的时候;当自称“合作型报纸”的红纸网站(www.redpaper.com)要“给每一个人成为记者的能力,有你自己的专栏,贴出你自己的文章,决定你自己文章的价格,把你的作品卖给全世界潜在的几百万读者”①的时候,传统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12.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13.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得起手中的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 ,我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 ,成为党报的一名经济记者。回想自己所走过的历程 ,我的切身体会是 :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我感到自豪 ;进入解放日报这个大家庭 ,我感到幸运。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报社的培养记者是一个忠实地记录历史 ,忠实地为社会进步呐喊的崇高职业。自己9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以及耳闻目睹前辈同行们的种种业绩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 ,永远保持记者的本色 ,永远保持职业激情 ,是当好一名记者的可贵素质。记得在大学读书的时候 ,老师就曾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神圣职责作过深入阐述 ,我也读…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有过一次因粗心一字之差出大错的深刻教训。那是在一九八四年初,也是我刚学习写稿的时候,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号召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我们双王乡车雷第四村民小组,利用渭南地区冷库处理的猪小肠,由二十名妇女办起了一个肠衣加工厂,生  相似文献   

16.
《时代》是美国最大也是办得最早的新闻周刊,由布里顿·哈顿和享利·卢斯创办于1923年3月。当时两人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两年,都只有25岁。哈顿于1929年去世,卢斯成了《时代》唯一的老板,统治《时代》和时代公司近40年之久,1967年去世。这期间,《时代》周刊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杂志,发展成为美国统治阶级最有权威性的代言人之一,对美国政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哈顿和卢斯创办《时代》时,美国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新闻周刊。虽然有一种每周出版一次的《文摘》,但只限于摘录报纸文章,全无自己的新闻报  相似文献   

17.
赵欣宇 《中国出版》2023,(S1):199-204
2020年7月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进入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童书编辑。原本,进入出版行业并不在我的职业规划里,我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研究生转到了英语翻译专业,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甚至外交官,在媒体的闪光灯下叱咤风云,舌战群儒;或者像我妈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传递给下一代,为祖国培育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时序已是公元2002年。转眼之间,我在“出版”这个行当已耕耘了16个春秋。16年,多少激情飞扬壮怀激烈的青春岁月已被我签字付印,成为不能重来无法再更改的过往。16年,也使“出版”成为我魂系梦绕的生命依寄。岁月如流,梦想不老。作为一个职业出版人,我有自己的“出版之梦”。而我国加入WTO,将促使我们去重新搭建一个竞争平台,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至于我的“出版之梦”是能依托这个平台振翅高飞,还是折翅而返,就要看我们搭建的是一个怎样的平台了。同全国各省市的“兄弟姐妹”们一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是一个地方小社,并且是一个地处中部地区、地缘优势相对不足的小社。但十多年来,我们没有只在江西打住脚,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那  相似文献   

19.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我想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  相似文献   

20.
信息大潮来袭,连方程式、药方等都进了数据库,"0"、"1"成为这个世界的通行语言.数字化时代,出版是不是"茅屋产业"?本刊专栏作者江红辉开始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并提出从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做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在分销,怎么样才能让零售商来销售自己的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