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西藏昌都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发展观的角度,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元,将西藏昌都地区三江流域划分为1个生态区、2个生态亚区、8个生态功能区。继而对各功能区的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异质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区域,分析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监管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已有三级生态区划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以中国县城尺度为最小区划单元,采用空间叠置的方法,综合中国土壤侵蚀模数、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问题(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将中国分成33个水源涵养功能区、57个水土保持功能区、19个防风固沙功能区、11个沿海防护功能区、62个产品提供功能区和8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并概述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方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重视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生产功能过度利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功能降低,继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开展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制定北方草地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科学配置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文章基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北方草地划分为7个功能区、25个亚区。该生态功能区划将为制定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位于西部草原生态区,在全省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和生态职能。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基于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的基础理论及原则,合理确定了区域的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在分析各功能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的发展方向和保护重点,为大力推进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情况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流域典型生态功能及其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澜沧江流域以其地形极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服务极为重要的特点,备受全球关注,是相关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对澜沧江流域的碳蓄积、水资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典型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流域各生态功能从上游至下游均呈递增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进行综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3类5个区域:生态功能脆弱区(106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53.09%;生态功能中等区(138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20%;生态功能丰富区(82个乡镇),占流域面积的23.71%,又根据优势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3个生态功能丰富区.本研究揭示了流域内各功能区内乡镇所能提供生态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为科学管理该流域的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晓云  丁四保 《软科学》2008,22(3):104-108
根据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以海南省为例,对其经济发展条件与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最后,根据区划结果对海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行评述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国2329个县域单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共将全国划分为东北、黄淮海、东南临海等10个一级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区、辽河平原生态农业区等40个二级功能区,中麓物流集散经济区、北麓森林保育经济区、西南麓草原畜牧经济区等182个三级区,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和确定了各级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功能、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了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中承担的责任与位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湖南省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是国土规划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文以湖南省作为案例研究区,通过赋予生态位理论在功能方面的新内涵,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功能评价模型,将国土空间功能划分为农产品生产、产业发展、人居服务、旅游休闲、矿产资源供给和生态服务6类,并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优势功能选取、空间-属性双重聚类以及专家定性调整3步生成综合功能分区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能体现区域的多功能特征,能与省内现行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区划进行衔接,证明了该文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不仅能为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可为省级国土空间综合发展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北京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风沙肆虐更是因危害严重、涉及面广而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这些区域性生态问题,远不是北京一个城市所能够独立解决,需要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打破行政界线,明确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生态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联防控制对策。本文在课题组所划定的首都生态圈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功能区-核心指标体系”的思路,构建了指标体系,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首先进行单因子分区;然后将单因子分区图叠加,进行首都生态圈综合功能分区。将首都生态圈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即京津保城市群中心消费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区、大气环境调节功能区以及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区。最后,从生态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发展问题驱动下的中国功能区划视角演化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淑艳  谢高地 《资源科学》2009,31(4):539-542
区划是揭示自然、社会、经济等客观存在的空间分布规律的重要工具。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功能区划的发展与国家面临与关注的核心问题有明显的响应-驱动关联,伴随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温饱问题、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演变,功能区划研究视角逐步从农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拓展到人地复合系统。现有功能区划或难以完全覆盖人地复合系统的各个维度,或难以完全覆盖地域单元的多功能性,无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需要。鉴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是可以预知的,研究呼吁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就是那些在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上享有相似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地理空间单元,这些功能区既能揭示国家或区域的亚地理单元及其组分空间单元的实际的或潜在可持续发展位,又能揭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蓝图。与已有功能区划相比,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最突出之处是在区划的过程中以平等与协调的方式将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关联起来。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的过程就是确定区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层级系统中的“地位”与角色及其与其他地理空间单元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功能区划家族的新成员,目前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均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基础、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科学、全面地揭示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作用机制与规律。  相似文献   

11.
黄丽明  陈健飞 《资源科学》2014,36(7):1347-1355
从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因建设用地扩展所致生态不利影响出发,本文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为基础,选取已有建设用地作为扩展源,构建地形、地质、生态脆弱性和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体系。在生成的MCR面上,划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关键点,为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结果包括:应用本文方法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面、线、点综合特征,比仅进行扩展面评价分析的常规方法更为全面,且更具可操作性;划分出建设用地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禁止扩展区和生态恢复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设用地在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内,由扩展路径引导优化开发,可避免盲目地"摊大饼式"蔓延;生态隔离带打破现有建设区"连片"扩展格局;生态关键点和高值点的识别,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育。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代谢效率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玉琴  严茂超 《资源科学》2011,33(8):1555-1562
城市代谢研究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而代谢效率是衡量城市代谢好坏的标准。本文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广州市系统动态模拟模型,运用stella软件模拟了广州城市200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变迁情况;并从整体环境功能角度,建立自然环境支持效率指标、资源生产服务效率指标和环境承载同化效率指标,作为评价广州市代谢效率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人均自然资源使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固体废弃物却在增加;自然环境不仅面临人为的开发压力,而且也反映出其环境调节能力将持续降低;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进口的货物和劳务,城市所能享有的生态服务区域已逐年减少,环境质量因污染而下降;城市代谢出现的线性模式不利于广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城市发展要增加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控制,调整和改善目前的代谢机制,加强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达区资源环境优化配置与国土空间质量提升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认知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形成机制,有效调控和管理多种土地利用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多源遥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利用InVEST、RUSLE以及均方根误差、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基于县域尺度定量评估区域各项土地利用功能,重点分析不同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影响机制,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探寻差别化土地利用功能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功能与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无锡等沿江平原区,生态服务功能与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保障3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安徽两省的西南部等山地丘陵区;②土地垦殖率和年平均降水量、坡度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是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结构均对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较高影响;③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弱功能区、单一功能区、双功能共生区、多功能共生区4种类型分区,不同分区土地利用功能特征差异明显,据此提出差异化分区调控策略。本文结论有助于强化对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认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4.
近15年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1991年、1999年和2004年三个时期的Landsat-TM5、4、3波段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分维数、斑块破碎化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对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近15年间,由于杭州城市扩张及房地产开发等人为因素,池塘和河流等1991年最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到2004年已变成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对整个湿地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能物流不畅、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趋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因此,今后在西溪湿地开发中应十分注重保护和部分恢复池塘和河流等景观类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133-1142
海岸带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复杂、动态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也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空间单元。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并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及国际未来地球海岸计划(FEC)为背景综述了国际海岸带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同时简述了国内海岸带研究进展与差距,进而联系海岸带变化问题,探讨了我国海岸科学与沿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强调了全球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传统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范畴,基于海岸带自然与人文因素探讨性地提出了划分海岸带为"特征性核心带(最强作用带)—相邻带(较强作用带)—外围带(弱作用带)"的"三带"概念,指出海岸科学是一门研究海岸带自然属性及功能、陆海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叉性科学,是认识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16.
盖美  岳鹏  杨苘菲 《资源科学》2022,44(8):1645-1662
海洋环境保护是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刻画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偶有波动;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南部经济区较高,西部经济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整体呈向西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各经济区内部重心移动差异性明显。②从地区整体效应来看,对海洋生态环境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科技投入>0>碳排放量>农业污染>工业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废水排放,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排序为环境规制>0>碳排放量>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废水排放。③分区域来看,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区的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经济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水平;南部经济区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科技产出、生态优化、环境规制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北部经济区生态优化和环境规制推动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沿岸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