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诗人曾卓的这首诗与他的《悬岸边的树》同样得于历经人生坎坷之后,相比之下,》《我遥望》更有浓后淡出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我遥望     
【导读】 这是诗人曾卓步入六十岁时所写的一首短诗。通过两次深情的“遥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想。诗歌通常用意蕴丰富的形象来打动人,这首诗也是这样。 对于年轻人来说,人生存在着许许多多可能的发展空间,生活是无限广阔的,也总是对未来充满着奇异的幻想。诗人年轻时的心目中。六十岁是遥远的、神秘不可知的,令人充满好奇和向往。所以诗中说,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港口”之前冠以“异国”的定语,不仅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给人奇异、令人神往的感觉,而且空间距离上更显辽远。拓宽了读…  相似文献   

3.
在校团委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有幸借读了《闻一多名作欣赏》,读完此书,深感受益匪浅。闻一多在短促的一生里,走完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三部曲”。学者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心血所写;战士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最终献出了他的生命,一如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内容,最后的讲演,明亮而短暂。而我从此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闻一多。我感受最鲜明的是他那诗人和战士的双重气质。作为诗人,他压抑着自我的情感,努力以诉诸理智的方式来求得与社会中人的思想沟通,从他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他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他1955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1981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  相似文献   

5.
台湾现代派诗人罗门称艾青为“一个在浪漫的激情中见知性、在狂热地燃烧的火焰中寻找生命之光的诗人”。这是切合艾青诗歌创作实际的评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正是以强烈的“恋母情结”为依托,表现了渴盼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悲怆美,这也成为该诗现代品格的一个明证。该诗作于1933年冬,当时诗人正在狱中,他以诗  相似文献   

6.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8.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风雨,人生的磨难,遂化入诗意,庄严而又沉重。诗人李瑛作为共和国的歌手,化激情为灵感,用一首首富有生命活力的诗颂歌了时代最强音。他的作品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的诗乃是“一个老人/含着激动的泪光/歌唱”。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现代派诗人罗门称艾青为“一个在浪漫的激情中见知性、在狂热地燃烧的火焰中寻找生命之光的诗人。①”这是切合艾青诗歌创作实际的评论。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正是以强烈的“恋母情结”为依托,表现了渴盼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悲怆美,这也成为该诗现代品格的一个明证。该诗作于1933年冬,当时诗人正在狱中,他以诗作画,“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艾青语)因此,诗的语气激烈,充满了对封建桎梏的抨击。很多评论者称它为现实主义的杰作。其实,《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方现代派…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诗人的顾城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是不那么光彩的,是远离诗歌的一种纯病态行为。所以,顾城的死不能算是他精神上的涅般木和殉诗,而只是一个杀人者带着幻灭和忏悔之情的自戕。既非“天才”的陨落,亦非“童话”的破灭。今天,当我再次提及这个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人曾卓的代表作《有赠》,是诗人在最艰苦的岁月中创作的,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即使是遍体伤痕,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诗人把自己的诗作看作“闪耀在生命炼狱中的光点,开在生命炼狱边的小花”。  相似文献   

14.
《杂诗》是新编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向故友探询乡情的口吻,表达怀念故乡的深情。诗意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新授前,我先介绍作者王维,着重强调了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人曾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这首诗,作者是从叙家常的角度写的,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先解释重点词:“绮窗”、“著”、“花”、“未”,比较多义字:“君”、“应”。然后我表情朗读全诗,让学生根据字词初步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着重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往往用“诗”来形容:美的风景——如诗如画;美的姑娘——诗一样的风韵;美的作品——史诗般的作品;美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切文学体裁都含有诗的气质。”诗人曾卓说:“一切艺术作品都可以说是心的歇”(曾卓《关于诗》)。可见,要使我们的文章美起来,就必须使文章的语言“诗”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诗一样的语言呢?方法很多,本文略举三例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17.
韩偓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的展示。诗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有着鲜明的特征,都反映了他的生活和思想经历。总体上都体现了一种感伤的情调。纵观他的全部诗歌,我们发现“诗史”性质是他诗歌有别与同时代诗人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曹加明 《读写月报》2023,(10):21-23
<正>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人生不能浑浑噩噩、迷迷糊糊,而要清醒、从容地把握。阅读诗人朗费罗的《人生礼赞》一诗,不禁被诗中蕴含的审美追求和昂然的生命姿态感动。诗人以审美的笔触启示我们——人生,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在对《人生礼赞》的审美窥探中省察自我生命,应该是每一位清醒者应然的生命姿态。  相似文献   

19.
读李思强先生诗集 ,如同看一面镜子 ,读出了他生命历程的真实和丰富 ,引起我心灵冲撞和共鸣 ,我最强烈的印象是他坦诚、亦如赤子的诗人 ,他向往海洋 ,讴歌生命 ,他是海鸥 ,翱翔在大海上空 ,他是海洋的精灵 ,在狂涛惊涛中歌唱 ;历经坎坷 ,他洞察这个世界 ,冷眼放洋观世界 ,用自己人生的阅历审视时代的进程 ,也向自己人生海洋的彼岸拼搏 ,招一招手 ,告别昨日的他 ,面向新的未来。这本集子分八辑 ,但突出体现在诗里的李思强先生的海洋情结 ,无论从“走出老牛坡”诗中第四节 :来到海边听涛声 /那涌起的浪 /那迭起的波 /我任浪拍击 /我任风触摸 /…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