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①马克思也形象地描述过:“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  相似文献   

2.
列宁说:“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或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批人就是官吏。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报酬,付给这批官吏;反过来,又纵容他们向农民榨取更多的甚至越过薪俸几倍的无酬剩余劳动。汉代也是这样,官吏俸禄的开支是很大的,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或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批人就是官吏。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报酬,付给这批官吏;反过来,又纵容他们向农民榨取更多的甚至越过薪俸几倍的无酬剩余劳动。汉代也是这样,官吏俸禄的开支是很大的,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②  相似文献   

4.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说《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刚弼因为“不要钱”,而被称之为“清官”。但这些所谓的“清官”,自恃“不要钱”,就“何所不可”,使百姓“人人担着三分险”。“清官”们这样做的全部目的,是在于博得一个“能吏”的美名,以提高自己“加官晋爵”的速度。这样的官吏不是“清官”,而只是“不要钱”的酷吏。  相似文献   

6.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  相似文献   

8.
一在阶级社会,官吏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司空见惯,在所难免。官吏为利入仕,自然要贪污受贿,而其结果便是损害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加速王朝的灭亡。所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贿章也”。(《左传·桓公二年》)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是历代王朝的支柱,同时也是自身的蠹虫。因此,为了使国家法令畅通无阻,使皇权得到巩固加强,缓解人民的怨恨情绪,统治阶级历来都把惩治赃罪作为吏治的重要一环,不仅在行政上采取措施严加监督,在立法上也往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法典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中国伦理观念一产生,很快就跳过生活和家庭,直奔社会,直奔政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特点。在科举制产生前,中国的官吏遴选办法叫“举孝廉”,“孝廉”作为家庭、家族中的伦理标准,就成了官吏选举标准。在家庭、家族乃至家乡,伦理道德是评价人的  相似文献   

10.
自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很多省市纷纷“砸”钱,投入巨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你追我赶,蔚为壮观.其实“双一流”建设需要钱,但是盲目“砸”钱、为了“一流”而“一流”却也是行不通的,并不是用钱就能够“砸”出我们需要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唐律》中官吏渎职罪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治吏不治民”的传统。对官吏渎职罪的规定和惩罚是《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唐律》中有一半以上的条款属于官吏渎职罪。《唐律》中的官吏渎职罪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的渎职罪和特定的渎职罪。在《唐律》中,官吏渎职罪的范围十分广泛,对渎职罪的刑罚是十分严厉的。但严刑不是唐朝立法者的目的,对官吏渎职罪的刑和求做到“罚当其罪”。“罪当其罪  相似文献   

12.
职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职官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一个王朝的政权实质,而且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国家官吏是怎样具体地执行王朝的经济、刑律.军事等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方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设立科目进行考试.从读书人中选拔“学而优”者授予官职.为国家所用。从选拔官吏的目的来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政治需要。当然.因其与读书紧密相连.考试内容指导着读书人学习的方向.对教育而言便是无形的指挥棒。故也可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4.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内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是退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把官吏致仕作为加强国家职能机器新陈代谢、提高其行政效率、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而,这种官吏致仕制度的出现,必然是在以选贤任能为标准的官吏任命制有了之后。这样,可以大体上说,这种制度的萌生是商周春秋时期。因为,这时奴隶制国家政体由形成、发展逐渐走向崩溃,与之相适应的以血缘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职回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行之有效的官吏管理制度。古代的回避制度主要是在官吏任用上,为了避开地域上的乡情关系和亲属间的舞弊嫌疑而特意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法治的成长要从历史进程中吸取养分,站在社会关系的视角,对照古今,认真分析与总结“清代回避制度与现行公务员法中的回避制度”的异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更好的完善和执行现今的公务员法有着很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无缘,仅限于官吏。战国时期开始了官吏退体制度,是谓“致仕”。“致仕”一词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书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交还权力之意。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但可举荐一嫡亲进入官场。从东汉章帝始,退休后不给俸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腐败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将国家和集体的钱、财、物利用权力非法占为已有;另一种是将国家和集体的钱、财、物在自己工作范围和权势范围以最大的能量“合法”占有或者“合法”挥霍,被人们称之谓“合法腐败”。 1.“合法腐败”的主要特征 1.1 借口“加强党的领导”。实质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培植势力。表现一广结“权网”,搞“小圈子”、“同学会”、“老乡会”以至“婚姻互联”,亲上加亲。二借口“培养青年干部”。实质培植“心腹”;选人、用人,个人说了算,“你是我的人”日后好效劳;三借口“党管一切”。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人事管理思想非常丰富。他十分强调用人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任用原则;他提出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改革选拔官吏的途径,强化对官吏考核;他强调官吏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对管理者思想建设的重视是朱熹人事管理思想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朱熹的人事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熹的人事管理思想非常丰富。他十分强调用人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任用原则;他提出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改革选拔官吏的途径,强化对官吏考核;他强调官吏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对管理者思想建设的重视是朱熹人事管理思想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为了解决流民和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极烽推行“度田”政策,打击豪强地主,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官吏兼洁勤政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