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隐形斗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们能够制造吗?“隐形衣”科技确实存在,但它更象一个罩子而不是外套。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伦敦皇家学院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制造了一种“隐形衣”,它可以使物体周围的微波发生偏转,并在另一端还原这些微波。尽管它还不能让物体在人们眼前消失,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1.隐形斗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我们能够制造吗?“隐形衣”科技确实存在,但它更象一个罩子而不是外套。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伦敦皇家学院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制造了一种“隐形衣”,它可以以使物体周围微波发生偏转,并在另一端还原这些微波。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实验,揭示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了视觉空间。到了18世纪,马奈、塞尚等对此提出了异议,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空间构成原理的技法,着重表现自己的感受,从不同的视点来构成画面,超越了焦点透视空间。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透视知识,是我们每位初中美术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透视在透视学中就其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焦点透视法,另一类是散点透视法与轴测投影法,而作为初一绘画透视基础知识,我们只需要提到焦点透视法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可以了。就其概念来说,透视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观察对象、表现对象的方法,是近大远小的变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离我们近的物体显得大,离我们远的物体显得小,所以有“一叶障目”的说法。对于一节比较抽象的课题,我们怎样才能上好它?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础知识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透视技法本是绘画上用于在平面上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常被作家们运用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并不亚于绘画的空间深度的美学效果。被借用到景物描写中的透视技法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焦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是指视点集中在眼与物体之间的画面上所见到的现象,便形成了远小近大的透视现象。为此,在景物描写中,为了表现所见景物的遥远,可用夸张的办法,对远景作缩小的描写。如李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在二维的纸上表现三维的空间,使画的图看起来有纵深,像真实的空间,这种技巧,我们称为透视。透视的基本规律是近的物体大,远的物体小。我们在飞机上看到地面的车辆楼房都像小盒子一样,也是因为距离很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透视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即用X光照射物体,使其显现出主干核心结构,获得对象的本质与主体方面的信息。如果对一篇文章进行主干结构的提取,对主要话题进行归纳,剔除其细节和支撑部分以达到对文章的透彻理解,我们称之为透视阅读法。透视阅读法的基本过程分四步:1.快速  相似文献   

8.
吕茜琳 《云南教育》2002,(16):31-32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和特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论述提出质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  相似文献   

9.
宇宙在“婴儿期”时,光子和物质结合在一起,宇宙是一片黑暗。宇宙大爆炸之后约30万年,宇宙降温,光子摆脱物质的束缚发散出来,星球开始发光。随着宇宙的膨胀,一部分光子转变为微波,天文学家测量这些宇宙微波后绘出宇宙微波背景图。美国航空航天局新近发表了最新的微波宇宙全图,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的宇宙面貌。这张新的微波宇宙全图是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本勒特和大卫·斯佩格尔共同整理来自微波异向性探测卫星的最新资料而成的。微波异向性探测卫星主要用于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了形成于大爆炸后38万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佚名作品《游骑图》,无论是从绘画技巧,还是风格来讲,都可视为中国古典写实绘画表现鞍马题材的典范之作,与西方文艺复兴早期如鸟切诺等人的写实绘画相比,在鞍马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与形体透视的生动性等方面的把握上,似乎具有更感人的魅力。可知中国古典写实绘画应是比西方更早掌握了如何通过透视缩形来真实表现客观物体的方法。尽管西方意义的科学透视法并不在中国产生,但那种中国式的视觉投影方法,曾经有力支撑着中国封建时代盛期的绘画写实艺术,那么,甚至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物体和球     
这幅图中有3个球放在一个物体上。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这个物体的透视关系  相似文献   

13.
百年科技     
第一架电子显微镜是由诺尔和鲁斯卡在柏林发明的。科学家很早就知道,用光学显微镜是不可能观察到极其微小的物体的,这是由光本身所决定的。诺尔和鲁斯卡发现了在显微镜中用电子束代替光线的方法。从而产生微小物体的影像。  相似文献   

14.
透视规律是在平面上再现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和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将三维空间物体经过巧妙的变形再现到二维平面上,它解决了立体空间和平面、画者和对象的空间关系与平面的矛盾;是造型艺术的精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绘画技法。掌握透视规律,能使作画简捷、准确,能迅速地构思、构图、写生,能提高对物象的观察、理解、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透视规律对于绘画教学,犹如语法对于写文章一样重要,正像达芬奇所说的:透视是绘画的缰和舵。中学透视教学主要是指线性透视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由固定视点、一个方向在一个…  相似文献   

15.
无催化微波消解测定炼油污水COD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无催化—微波消解光度法测定炼油污水COD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差数t检验法对无催化—微波消解光度法测定的炼油污水COD与传统回流法所测的COD进行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采用线性回归法检验,结果亦显著相关,表明无催化—微波消解光度法适用于炼油污水各处理装置出水COD的快速测定及预报。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找了几本有关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通俗小册子,边读边想,感悟尤深。不少科学家在年轻的时候,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敢于求真、大胆创新的精神是相当感人的。咖里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及实验科学的创始人。1585年,也即他对岁的时候,成为意大利闻名的数学家。有人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数学家,竟敢否定希腊圣人一一亚里斯多德的定律。亚里斯多德说,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本身的轻重而有迟速,例如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快10倍。从表面看,这个定律似乎是很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07,(1):70-70
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神奇的隐身装置:一旦将物体放入此装置里面,它将不会被肉眼看到。  相似文献   

18.
3浮力概念的界定与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从长期生活中体验到物体在水中变轻,水对物体有向上托的作用,于是把这种作用形象地称之为浮力. 远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Archimedes BC287~BC212)发现了测算浮力的一种简便方法,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压力差则是在300多年前由帕斯卡首先提出来的,与此同时作为测算浮力方法的阿基米德原理得到了理论上的证明,其中比较简便巧妙的证明是在300多年前由丹麦科学家斯特藩提出来的置换法[…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浮力的计算是个难点,常用方法大致有四种,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压力差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所受的压力差即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例1正方体的边长为10厘米,上表面离水面5厘米(如图1所示),这个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用此法比较方便.(二)二次称重法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空气中称量一次,再浸在液体中称量一次.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得多,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略去不计,则有F浮…  相似文献   

20.
围猎飞棍     
“飞棍”是天空中出现的一种神秘飞行物,和“UFO”一样,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研究,在“飞棍”之谜还没有彻底解开之前,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物体。郑宇用他的幻想之笔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诠释,这种理解也正是科幻作者所必须掌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