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翎 《上海教育》2007,(6A):24-25
告别姹紫嫣红的西南边陲回到上海,我的思绪却回到了去年的这个时节。还记得去年的5月,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向基层学校下达了去云南支教的任务。一经动员,光明初中立马就收到了12位教师的报名申请,但到云南支教的名额只有1个。到底派谁去?校领导怀揣这些透着教师体温的申请书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2.
正毋庸置疑,推行教师支教制度,选派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进行教学帮扶工作,是各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支教行动,都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据笔者了解,支教在学校层面实施时,主要流程是学校组织报名———确定人选———到达受援学校———带班上课———任务结束。受援学校也往往是根据支教教师的专业学科,安排所带课程,  相似文献   

3.
瞿德良 《江苏教育》2007,(21):60-61
近年来,各地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将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底,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遴选千所优质学校、万名骨干教师,与苏北农桩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对口支教。目前,全省1000所中小学对口支教工作积极开展,3000余名城镇教师分赴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为此我们将在“讲述”栏目中新开设“我的支教故事”,以“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为背景,力求全景展示广大支教老师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及大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并为大家搭建起展示、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并带动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农村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科学》2004,(6):F003-F003
新学期开学的一天,龙潭区首批支教的16名城区学校教师便在全区农村7个乡(镇)的4所中学和8所小学的讲台上,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相似文献   

5.
谷瑞英 《成才之路》2009,(17):19-20
以前常听农村同行教师抱怨在农村学校教美术如何如何困难,我暗地里还觉得这些教师矫情。2007年我响应上级号召由所在城区学校到边远农村中学来支教。真的到了农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因为城乡教育不仅有差异,而且差距还很大!在支教之初,我所见到的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令我尴尬。真实的情形是:  相似文献   

6.
新学期开学的一天,龙潭区首批支教的16名城区学校教师便在全区农村7个乡(镇)的4所中学和8所小学的讲台上,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在"龙潭区欢送首批支教教师仪式"上,龙潭区支教学校领导代表(龙潭区实验学校校长刘群)和受教学校领导代表(乌拉街中心校校长任忠厚)分别对支教活  相似文献   

7.
莫让支教变了“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学年的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又开始了。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问题,如今许多地方在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的支教由于变“位”而变“味”。一、变“味”的表现1.名单到位,人员不到位。每学年初,各支教学校按照当地教育局支教工作整体安排,上报支教教师名单,但出现了支教教师名单到达受援学校,教师本人却不到位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支教教师本人与受援学校协商,每人出不等的请人代教费。这完全违背了下乡支教工作的初衷。二是支教学校不合理的安排。个别支教学校把即将调…  相似文献   

8.
陈涛 《教书育人》2009,(12):10-10
教师评职需要支教经历,很显然是一项荒唐而可笑的要求。支教能够给农村学校带去一股清新的风,但支教往往带给教师的却是麻烦。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不堪回首的经历,所以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宁梅  那佳 《教育》2006,(8):38-41
2005年9月,来自西城的101名中小学支教教师来到了对口支援的昌平区、怀柔区和密云县的各所学校,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这里面,有北京市骨干教师,有学校的中层干部,更有许许多多辛勤工作的普通教师。他们均给支教地区的学校带来“真经”,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力量,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工作,宁夏将推行城镇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制度。没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城镇教师,均须到农村支教。从2008年起,没有支教经历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均不得参加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等评选,不能晋升高级教师职称。新聘教师及新招录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均先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  相似文献   

11.
城市教师支教农村学校无疑是一个好政策。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想结合我校和周边农村中学的实际,谈谈目前农村中学急需什么样的支教。  相似文献   

12.
教师“支教”即支援教育,从教师资源相对过剩的地方抽调教师到教师缺编的学校,它呈现出教师“城→乡”的单向流动。近年来,支教在中西部许多省份大力实行,它对教育的发展以及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支教”的积极作用1.调剂余缺。“支教”通过对城乡教师的调剂,缓解了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源不平衡状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援校缺少教师的现状,满足了其教育需求。2.取长补短。支教学校一般具有人才资源优势,“支教”为其富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受援校可以充分…  相似文献   

13.
刚来到支教学校,我就发现办公室的来客络绎不绝。今天某某师院来了,过几天某某大学又来了,均是招收函授学员的。农村教师对这些能快速拿文凭的高校来者不拒,主要是比较哪所学校既好考又收费低。笔者在支教学校进行了调查,教师大多是中师文凭,有90%的教师是通过这种继续教育拿到本科文凭的。参加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名到边远山区支教的教师,支教的学校是一所地处高寒地带,人烟稀少,经济条件也非常落后的彝族小学。这些孩子每天走2-3小时的路程到学校是常事。回家了还得带弟弟妹妹干农活,衣服也是破烂不堪,还有很多食不裹腹。我曾为这些孩子难过,但是我知道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命运,只有让他们拼命读书,这才是唯一的出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尽管支教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有些支教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受援学校真正得到实惠呢?支教需要走出一些误区。有人把支教当成走过场,完成任务。上级教育部门要求支教,学校就公事公办,答应教师的一些要求,安排教师去支教;而被安排的教师也只是把支教当成一项任务,去了一年以后,就回来了。支教的任务一完成,支教与被支教的关系就结束了——支教变成了走过场。有人把支教当成镀金,去捞资本。有的地方,虽然  相似文献   

16.
《宁夏教育》2006,(6):5-5
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管理暂行规定》,全省中小学校全面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分开,不称职教师将被解聘,取消原来实际存在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任命)的终身制。凡是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特级教师、省十佳班主任、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省级以上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积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在支教期间表现优秀,得到任职学校和支教学校致肯定的教师,可以不通过竞争,直接原职原聘。中小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后,其受聘人员的工资由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按实际聘任的岗位核定。单位实行自主分配后,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纷纷推行城市学校教师支教制度,安排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指定的农村学校顶岗支教,承担教学任务,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作用。目的是要通过城市学校优秀教师顶岗支教、农村骨  相似文献   

18.
李雯霞 《考试周刊》2014,(45):188-189
<正>两年前,长期在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我被派至一所民工子弟幼儿园支教,负责业务管理工作。在经历了一个学年后,我发现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流动性大,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流动性大是民工子弟学校显著的特点。我所支教的幼儿园中75%是非本地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有的是农村学校外流教师、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大多是临时从教,流动性大。由于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不少师范毕业生走进民工子弟学校任教,但是大部分老师把从教当做临时跳板,  相似文献   

19.
“顸岗支教”是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质量的一种互利双赢的教师教育模式。“顶岗支教”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从农村学校发展的角度审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项岗支教”存在着一些缺陷——“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欠缺。为保证“实习支教生”的质量,满足“顶岗支教”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需调整对“实习支教生”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满载着上海人民支援西部开发的深情厚谊和家人的浓浓思念,第六批101名上海教师8月24日登上了飞往云南的飞机,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之旅。 今年选派的教师延续了以往挑选“精兵强将”的原则。101人的平均年龄为38.5岁,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85人,女教师17人,党员教师47人,中学高级教师13人。70%以上都是语、数学、外语三门主课的教师,许多教师在派出学校里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副校长以上职务的就有6人。此次赴滇,他们将分别在思茅、红河等7个偏远地区的19所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云南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支教教师工作,要求各支教点安排好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