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教学参考书说,史铁生身残后,在地坛中思考着三个问题: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教参说,史铁生在地坛里想到的这些仅仅只是个人生存的问题。我认为概述得不全面,甚至没有抓住要害。假如他只是想“生”与“死”的问题,他何不选择上到铁轨上,学着海子卧轨而去;…  相似文献   

2.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4.
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中,编写者选取了《我与地坛》《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等四篇文章,旨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5.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生命好像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转了一圈回来,只给了他乡村淳朴的回忆,却永远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然而他是否也应感谢这个玩笑呢?身体的行走停止了,思想的脚步却愈发地快起来,深刻的思索和文字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给了他的生命又一片飞翔的天空。《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清平湾》等七篇作品。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没有帝王将相锣鼓喧天的祭祀,那只是一个园子,有一些路人,有一些不被重视的风景;它又不…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节选)》文后“练习三”是:下边是本文和有些当代作品中的一些语句,它们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评价?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2.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晴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  相似文献   

7.
文非 《语文知识》2005,(1):17-18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节选)》一文后的"练习三"是: 下边是本文和有些当代作品中的 一些语句,它们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 惯。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应该 怎样评价?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0.
观当代散文,令人啧啧赞叹的作品灿如群星。但是令人击节叹赏,又久久回味,久久深思,久久体验,久久出新,甚而久久融于生命的散文则不多见。《我与地坛》(史铁生)、《寒风吹彻》(刘亮程)等佳作可谓其中珍品。是什么魅力能让一篇文章萦饶于我们的生活,回响在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12.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描写是读懂本章节的关键,这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依次做一扼要分析。第一处。原文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分析:这是作者关于地坛景象的描述,他究竟突出了地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只要抓住“浮夸”、“炫耀”、“高墙”、“玉砌雕栏”等词语做一下分析,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地坛曾经是那么富丽堂皇,曾经有那么多炫耀…  相似文献   

13.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201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6.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  相似文献   

17.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8.
残疾作家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我与地坛》是他“客串”的一篇享有盛誉的散文。全文一万三千多字,共七节,其中一、二节被选进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我想课文编者之所以将这两节选作教材,大抵是看中了它的美学价值及教育价值。诚然,他的确堪称情感、生命等教育的最好教材。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不是这些,我想谈的是《我与地坛》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20.
乐兵 《广东教育》2007,(3):62-62
学完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不逃生?他是不是不珍惜生命?”Z给教室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把毫无思想准备的我给难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