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阿城认为:中国小说的性格是世俗,中国小说是随着世俗一路下来的,只是在"五四"以后小说被拔得很高,转成了反世俗;"五四"以来,中国小说一直为"载道"所累,中国小说被"道"压得半蹲着.1968年,阿城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试图以小说的世俗性和营造虚实相生的诗境消除载道文学的语法的权力化、内容的严肃性和意义的确定性,让小说还原本真、回归世俗,叙述民风之盛衰,预示中国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字里行间饱蘸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阿城的小说无疑把八十年代的小说带入了新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世俗化是鲁迅《故事新编》对历史文本重写的独特处理方式,也是他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鲁迅将那些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逐到世俗的语境中进行勾勒;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成为神圣们"降落人间"的重要"着陆点",世俗场景中的"围观"成为他们"降落"后时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阻击,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4.
徐坤小说言说方式与言说方式背后意义探寻存在鲜明的悖论:男性话语框架下的女性倾向与叙述克制;男性话语框架下女性作品审美特质的突破;世俗话语下的文化痛苦与追求;世俗话语下知识女性的反省与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庄子有"入其俗,从其俗"、"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一面,其要旨是和光同尘或与世逶迤,隐含着某种平等意识和容众心理,践行时有多种用途。其反俗表现在思维取径、生存取法、价值取则、文化取择和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入俗主要是一种生存方式,其要旨是与世俗相处而不丧失独立人格,"外化而内不化";反俗虽然可表现为行为,但更多的是思想、精神、态度、情感方面的与俗相反。反俗的意义在于对世俗的已成之见、对人们的所作所为以及现存的文化体系、价值系统加以反省、反思和反观,并借机提出个人理想,为当时与后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相似文献   

8.
北宋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人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化,文学也相应有了重大转变,高雅文学渐趋向世俗文学倾斜、靠拢,柳永的词是这个特殊时代孕育的世俗文化产物,他的词以俗为美,瓦解崩溃传统价值,重树新的价值观念,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西文化和美学的比较研究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果。这些研究往往是局限在人文文化或艺术美学方面 ,很少触及世俗的审美文化方面 ;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几乎已成为常识 ,譬如中国重在精神文明 ,西方重在物质文明 ;中国人审美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追求善的精神价值 ,诸如“比德”说之类 ,而西方审美强调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追求真的认识价值 ,诸如“模仿”说之类。笔者对此也曾深信不疑。但不久前因参与一个节庆课题的研究 ,深入考察一下 ,却发现中国人 (笔者按 :本文中特指汉族 )的世俗审美文化倾向 ,恰恰与这一认识相悖逆 ,呈现出明显的物…  相似文献   

10.
人,总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说"文学作为审美"是"文学为人生"的内核,那么,诗词作为文学的天之骄子张扬着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现实理想,浸润着文人仕子"采菊东篱"的桃园情怀.在如此喧嚣浮躁的世俗大潮冲击下,我们的生活空间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狭小天地中,我们的思想被厚厚的天花板扼断翅膀.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华礼乐传统文化视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主流思想分析什么是美及美育;详细阐述礼乐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核心思想及其蕴含相应的独特美学内涵,以及礼乐文化和美育之间暗藏深厚的内在关系;立足于美育具体实际教学探索,提出“三阶育人”的美育教学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传媒为吸引受众拆卸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以创新生活意义增进幸福为名催发个人享受,媒体题材“替感觉”对艺术唯美体验的审美替代使美通过市场交换被消费。传媒促成的消费文化行为耗散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导致审美危机。鉴于此,当前媒体题材急需沉淀唯美的审美趣味,以弘扬高贵的人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国玉的宗教、道德、政治、审美的内涵的分析,指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光辉成就。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实,赋予了玉以深邃的哲理与内涵,使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化作为杭州文化的原型,其优雅、婉美而精细的艺术形态,以及追求诗意的审美品格对杭州籍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杭州籍现当代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审美因子.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按照造物古歌、风俗古歌和爱情叙事古歌三个类别来探索布依族古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布依族古歌审美文化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等美学意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18.
“中和”、“调和”是酒文化审美场的基本功能。酒文化审美场是通过对无数人类个体的审美同化 ,来实现对人类群体的审美调节 ,最终实现对人类环境的整体调节。这种调节机制和功能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建构了截然不同的理想美范型。而至西风东渐的近代,中国大批作家受东西方文学碰撞交融的影响,带来了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一样拥有创造性。对这个问题有意无意的忽视导致审美批评的沦落。从诗性解释学来看,把握审美批评的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信息的“解说”与艺术语义的“解读”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