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的档案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从实践工作中总结、产生的,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档案学不仅用自身的理论、结构和功能在科学领域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通过指导实践工作,在社会领域中对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以学科制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层面和学科制度结构两方面探寻中国档案学之建立,力求追溯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脉势,明确档案学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档案学人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天然好奇心和满足于成果认同的好利心,构成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微观动力基础.档案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上位学科的整体推动与相关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共同在理论上驱动中国档案学的繁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档案职业的需要,在实践上为中国档案学提供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由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联合形成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则从制度层面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档案学尊严的回归——基于学科范畴体系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实现从学术尊严到学科尊严的转向,并基于对学科范畴体系的考察,描绘了学科存在与发展的画卷,揭示出制度档案学向社会档案学转变的必要性。中国档案学的尊严是什么?答案已不重要,因为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已回归尊严。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档案学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面临着三大危机:生源危机、档案学研究方法论危机、档案学研究成果危机。为使中国档案学教育和研究成果更具社会影响力、档案学得到更广泛的其他学科及社会的认同,中国当代档案学还需加强跨学科科研与教育,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还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档案学的研究主题需要有更多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5.
尹鑫 《档案学研究》2022,36(6):32-39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建设经历了艰辛而光荣的发展历程,具有良好的建设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果。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建设不仅是构建学术体系的坚实基础,也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面向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突出档案学学科在密切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真实记录与持续传承中国历史文明、切实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直面中国档案学学科建设中出现的新老问题,补齐档案学学科短板,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完善档案学学科建设,面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趋势拓展档案学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6.
牛芳 《档案学研究》2005,19(2):31-34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源来统计,对我国近10年档案学文献产出量的时间动态分布、相邻学科文献量对比、档案学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献量年度变化情况及档案学期刊地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我国档案学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都产生了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著述 ,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群落。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形成近70年的学科 ,事实上已经对科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实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是指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基本思想 ,而中国档案学的模式则是在其理念作用下形成的一整套“制作学科”的行为方式。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通过形成学科的基本因素、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学科的切入方法体现出来的。因此 ,研究中国档案学的理念、探寻…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研究存在于档案学的教育和实践领域,对档案学科的研究视角、理论发展、研究方法与策略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在跨学科的环境下,档案学既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学术地位,又要主动迎接社会变革引发的学科融合的挑战。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要求档案学走出封闭的区间,与社会相融合,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找到自己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档案学又要保持自身的学术本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学科体系建设是中国档案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回顾历史,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经基本成型期(1952—1996年)、转型发展期(1997—2011年)、创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完整丰富学科体系的跨越发展。环顾当下,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对立足中国国情与深耕中国实践的重视、对学科体系和内容彰显中国特色的重视、对创造性地转化国外理论和经验的重视。面向未来,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仍需扎根中国大地,进一步提炼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中国元素;立足专业内涵,进一步发掘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特色元素;放眼国际社会,回应学科体系建设的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档案学产生伊始,档案学学科的构建也随之拉开序幕。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是档案学学科体系内在逻辑的结构性体现,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对档案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学角度,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经历了准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1949)、前科学阶段(1949—1966)、向常规科学过渡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和常规科学阶段(21世纪以来)的历史演变过程。新时代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开放包容型的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社会需求导向型的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问题导向型的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叙述模式多样化的中国档案学学科结构。  相似文献   

11.
档案学范式承载于档案学科制度结构,它的转换依赖档案学科制度权威出版物和制度结构体系的变化和调整为表现途径。这导致档案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也伴随着满足个人职业期望和强化学科独立合法性认同两种具体利益效用的产生。专业认同度是档案学科制度建设和档案学范式存在的前提,也决定着档案学与知识中心的距离及共同体的职业地位。由于档案学共同体理性人的群体趋利性,档案学共同体推动档案学范式转换必然隐喻着提高档案学专业认同的原动力诉求。而这种诉求又依循两种具体利益效用外化为档案学科精英动力路径和档案学科知识中心化动力路径。因此,档案学范式转换是一个动力机理过程,依其发生机制可以尝试构建档案学范式转换动力机理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12.
闫静  陈坤 《山西档案》2023,(3):5-12
以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中国档案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为背景,运用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史、外史以及库恩内外史结合的科学史观,从内部表现为理论问题、外部表现为学科建制出发,分别对中国(特色)档案学历史叙事呈现出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分析,对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叙事以及其特色、话语是如何构建演变的进行讨论,总结出中国特色档案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走向独立、学科自省、学派自信。最终得出中国档案学科叙事演进规律:中国档案学在自我更迭的过程中,新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出现,最终演变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构了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3.
作者共被引分析(ACA)是目前识别与分析学科领域知识结构的主流方法之一。本文构建了1998~2012年我国档案学领域45位核心作者的共被引关系矩阵,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结构。研究表明,1998~2012年这15年间我国档案学研究主要集中于8个主题领域: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档案学教育与研究、档案资源利用、档案开放与立法、档案保护技术,并进一步分析了每一主题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范围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跟踪国外档案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可以为我国档案学发展提供参考。选取国外55所院校的档案学专业.运用网络调查和内容分析法,对其学科点设置、学位设置和重点科研发展领域进行分析。国外档案学具有注重学科融合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要导向、学科独立性较弱、广泛开展跨机构合作和开阔的档案社会化研究视野等特征。提出我国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建议:加强学科融合发展,强化综合能力培养;重视职业导向教育.打造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关注社会视角下的档案事业发展,增添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陈原 《兰台世界》2018,(11):7-15
父亲从19岁开始,一直到辞世,所有的经历几乎都与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密切相连,被誉为“新中国档案学科和档案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新中国之前,档案学教育零零星星,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创了档案高等教育和学科。如今,档案学教育遍及全国,档案学科枝繁叶茂,档案学研究刊物和成就硕果累累,从学士到硕士、博士,一批批人才走向社会。在先父的遗物中,有一个沉重的档案柜,里面保存了1950年到2016年的各类文件、书信、证明、照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档案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入学科半衰期的概念,采集中国知网数据库档案学领域的各类文献,以学科分类号为依据,采用中值法计算2016年~2020年档案学及所属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分析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的特点;比较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发现档案学研究领域具有文献增长的稳定性、研究内容的偏向性、连续性以及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渗透,以及学科融合发展,催生了计算档案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其出场逻辑的探究,可深化学界对计算档案学的认知,推动计算档案学的发展.从生成逻辑看,计算档案学在档案学自身矛盾与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出场;从理论逻辑看,计算科学、信息科学与档案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改变了档案学的研究走向,拓展了档案学的研究空间,推动了计算档案学的出场;从实践逻辑看,计算档案学实践对档案业务活动的优化提升了计算档案学的影响力,档案学教育变革与科研合作推动了计算档案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档案学领域的八种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这些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数据,以管窥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并建议档案学领域加大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深度,提高知识的转化效率,促进档案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兰台世界》2017,(7):49-52
文章基于笔者参与社会调查项目样本访问的实践经历,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分析对象,通过后期文献研究、学科调研,从档案来源、史志资料收集的手段、司法实践中的证据体现等角度,阐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档案学意义,分析档案学与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在跨学科领域上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获取重视实证研究、给社会建档等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人文和社会的发展,档案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和影响,旧的档案学本科教育内容无法与现今的档案学发展趋势相融合,档案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档案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学科归属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