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从《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论《长生殿》创作的心理历程孙京荣学术界对清代著名传奇《长生殿》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文试图以洪的创作历程作为视角,以剖析他各个生活阶段的心态为支点,通过对从创作《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创作《史记》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创作宗旨,《史记》的体例与《易》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深入把握《史记》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里所作的自述,同时也道出了他创作历史剧的共同现象.他的历史剧,下笔最快的要算《蔡文姬》,一九五九年二月初,只用一星期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然而这个写得最快的剧本恰恰是他从酝酿到写成历时最长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述说,他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卓文君》《王昭君》之后,准备接着写《蔡文姬》.由此可见,此剧的创作欲望,由现而隐,由隐复涌,前后达三十五年之久,在他的创作史上,冠于诸剧.  相似文献   

5.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拾遗》收录了《聊斋》创作较早期的部分稿作,为补青柯亭刻本的缺漏而定名"拾遗"。编者出于政治上和编辑上的考虑,对稿作进行了一定改动。《拾遗》对研究《聊斋》创作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用十二句四言诗丝丝入扣、简洁形象地概括出了自然的风格内涵、风格特征,以及形成自然风格的原因。在诗歌创作的层面上,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创作客体为作者喜爱或偶得之景,主客体的统一即情景自然交融。《自然》一品在《二十四诗品》中占重要地位,其内涵渗透在整部《二十四诗品》中,与《含蓄》、《实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比较中更能体现出自然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巧团圆》是传奇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目,是李渔求新求异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李渔的创作中多次出现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两次创作的现象,本文结合李渔的戏曲理论分析其传奇作品《巧团圆》对其小说《生我楼》的重新创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两部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是运用同一素材创作出来的但又迥乎不同的两个故事。《怨女》的主人公银娣相比《金锁记》中的"疯狂"的曹七巧呈现出"常态化"特征,这种改写反映了张爱玲对创作风格的自觉追求,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文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创作100多年后,《儿女英雄传》问世,这部作品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比较《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用十二句四言诗丝丝入扣、简洁形象地概括出了自然的风格内涵、风格特征,以及形成自然风格的原因。在诗歌创作的层面上,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创作客体为作者喜爱或偶得之景,主客体的统一即情景自然交融。《自然》一品在《二十四诗品》中占重要地位,其内涵渗透在整部《二十四诗品》中,与《含蓄》、《实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比较中更能体现出自然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与老庄学说有不解之缘,其观点散见于一系列文章中,从最初的《摩罗诗力说》,到20世纪20年代的《汉文学史纲要?老庄》再到1935年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与《起死》,几乎贯穿了鲁迅文艺活动的始终.肯定积极进取、努力改造社会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这正合于鲁迅一生力主战斗、顽强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归来》是法国作家莫泊桑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上海屋檐下》是中国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3幕话剧,这两部作品既有惊人相似,又有明显不同,两相比较,《上海屋檐下》更深刻、更成熟一些。  相似文献   

16.
《荷花淀》与《百合花》艺术风格的异同姜波《荷花淀》与《百合花》两部作品创作年代,写作背景有所不同,但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有某种程度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可替代的差异。通过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领略孙犁和茹志鹃两位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1.演绎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最新整理和公开的巴金小说手稿《春梦》的解读文字,作者考察了巴金创作《春梦》的背景,梳理了《春梦》中的重要观念与巴金创作和思想的关系。并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稿是研究“激流三部曲”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中能够看出巴金日后的创作趋向和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边城》与《祝福》中社会环境迥然不同,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作家的创作动机不同:二是作家创作个性不同:三是两地环境受到的文化的熏陶不同。  相似文献   

19.
阮籍的82首五言《咏怀诗》渊源一直以来颇受关注,以梁代钟嵘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咏怀诗》源自于《小雅》,以清代何焯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咏怀诗》源出于《离骚》。探讨角度不同,因此结论不同,从所呈现的雅正精神以及创作主体忧生之嗟的思想、时代背景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与《小雅》的渊源关系,从以美为美、以恶为恶的审美倾向选择与"诗缘情""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方面来看,《咏怀诗》则与《离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谭兴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作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是颇为罕见的。有之,则当首推清代伟大的作家蒲松龄。蒲氏在创作《聊斋志异》之余,还写了十四篇《俚曲》①,其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