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众所周知,人格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有专家认为,学校里最具有前瞻性且最流行的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那么,如何认识、理解和构建高校人格教育呢?本文仅就高职人格教育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1.高职人格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高职人格教育,即高等职校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大学生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和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其内涵特征如下: (1)核心基础性。如果说德育科学是塑造受教育者灵魂的科学,那么人格教育则是德育科学中具有核心和基础意义的教育。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将人格教育称之为学校教育的“天职的核心”。尽管我们“两课”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最核心、最基础性的教育还是人格教育。这主要是因为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理想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大学人格教育的构建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 ,它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 ,建立一种完整的、健全的心理结构 ,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 ,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本文提出了人格教育的构建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还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实践。当前人们关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受到优质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和优质义务教育的民主平等、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均衡,是社会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价值期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差异,是教育人本化的要求,是由受教育者的差异决定的。中国当前正在大力追求教育均衡,这是走向教育公平的一个正确方向。但是,中国不能因追求教育均衡而扼杀了教育差异。要在教育均衡和教育差异中寻找平衡,首先需要确保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要探索差异化教学形式,更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让民办教育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在制度安排方面,需要给予选择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均衡的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可以完善、推广当前在一些地方实行的补贴制度,但更科学的措施应是推行教育券制度。  相似文献   

5.
一、幼儿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即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有学者甚至指出:"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必须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这一课题服务."[1]对幼儿期在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注重幼儿内在潜能、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能力和个性的新一轮幼儿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种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举足轻重,它是"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重要人格理论,大多数现代人格学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理论影响".[2]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蕴含了丰富的幼儿人格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  相似文献   

8.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构建等方式,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健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一、学校德育应当开展人格教育1.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不是要使受教育者接受一些现成的知识,掌握一些现成的技能,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丰富知识和广泛才能,具…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培育受教育者公民素质与文化规范的基础教育。它应该让所有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性质决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的初中教育基本使命。因此,以人格教育实践夯实初中生德育基础,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育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是一种说理教育,以铸造人的理性和遵从意识为目的,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和领悟,具有自发性,二者虽然在性质、方式、功能上不同,却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有效的专家遴选机制是评估项目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文章主要从专家遴选原则、遴选标准、遴选组织与实施,遴选元评估四个维度,构建了适用于教育评估项目的专家遴选机制。基于合目的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原则,重点围绕学术素养、评估素养、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四个维度开展遴选。讨论了专家队伍的规模与结构、遴选信息选取与判断、轮换与回避、遴选元评估等专家遴选实施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高校教师学术能力评议评估实践,开展案例分析,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应着重形成贯穿评估全过程的专家遴选闭环系统、统一和灵活兼顾的专家遴选标准、多元融合的专家遴选的技术与方法,并重点把握精准遴选、专家库建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基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四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开设原则和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性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职业道德,激发创新意识和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由规模向质量转型的阶段,加强其内涵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质量评价应遵循系统、多元的准则,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改善人的本性或人格教育的发展,从人格教育出发对人格教育的界定、内容、目标着手,论述人格教育的原则、途径及其方法,并指出人格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应根据受众需求,坚持合理性与易于教学性相结合、专业学术性与通俗直观讲解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等原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社会共享,让以高校为主体的正规教育融入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探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估之原则、项目、指标和方法,对于相关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在揭示教育科研的理论实质的基础上,重点从教育改革,教育规律,师资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形势下,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笔者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素质平衡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素质平衡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个性发展才能建构一个有价值的或自我实现的专业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科学引导与自主建构交互作用的过程。科学引导是一种适度引导,要依据并适应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引导是一种启发,要审慎处理价值问题。自主建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主导机制,它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它是一种双向建构,需要在多元对话关系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途径和基本形式。理论教学实现学生的历史性建构,切忌灌输与独白,需要互动与对话。实践探究实现学生的现实性建构,它验证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并建构学生的缄默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践探究应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学教学的基本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