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那么何以能做到更自觉地自治以乾而持之以恒地行以天健呢?对于这个问题,余有探究之意确有年矣。今时乘夕阳,不揣疏浅,而借《读易大旨》之论,以还此宿愿也! 生活于明、清之际则田园被清贵族圈占而无奈由河北容城徙居河南辉县的哲人孙奇逢(1585-1675),其晚年研《易》则结合明、清政权更迭所带给他的家国之痛,用时二十三、四年,孜孜以求,“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见《读易大旨》卷首《义例》),著成约九万言的《读易大旨》五卷。客观地讲,这部专著则有着…  相似文献   

2.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相似文献   

3.
《易》居六经之首,专讲变化发展,原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模写。因而,反转过来,又成为人们认识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然由于“天者一而人者贰”的客观原因,所以,人则往往不能与时同步,而具体地“绍天之一”,通志决疑,而济其行!孙奇逢学《易》有得,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故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卦、爻词中,仅只拈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爻之爻词,借为及时提醒人们跟上客观发展步伐,以无息而胜有息,来弥补“人者贰”之缺憾。乾乾夕惕,行以天健,及时地进德与修业,孜孜以求,而不稍懈也!  相似文献   

4.
评孙奇逢“以人合天”思想的理论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之十二李之鉴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卦爻符号序列与文字序列结合为体系的整体《易》象,是对客观世界本质认识的理论成果。《读易大旨》云:“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读...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6.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其于明亡后,因田园为清贵族圈占,而被迫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一日,离开故里,徒步走走停停,于七年(1650)四月二十八日,终于来到河南辉县。《读易大旨》的写作,就始笔于此时此地,初稿四易,迨至康熙十一年(1672)定式,一部八万余言的书,他竟撰写了二十三年!客观地讲,若或不执意见,不泥成说,而细玩白文,那么则颇觉其思想之活泼与深邃,真可谓字字珠玑然,的确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之瑰宝! 文论一点,其谓学《易》不明于我心之《易》,不动必循理,不求端天地,而徒问《易》  相似文献   

8.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理念,以《易》观《史,》以《史》证《易,》对《史记.货殖列传》所提"巴寡妇清"的史迹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巴寡妇清"的商业成功可与《周易.蛊卦》相发明,而秦始皇为之筑"怀清台"则可与《周易.坤卦》相发明。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之学"与"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宋词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之显学,学界多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然而,就《文心雕龙》综合情况观之,当称"文心学"为妥.其理由有四:一是称"《文心雕龙》之学"为"龙学",很容易与中华图腾"龙"的专门之学"龙学"相混淆.二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二者的选文篇目大多相同,而且两人的文学观念与选文标准也颇为相似.因此",文心学"与"文选学"之对应自为契合,而"龙学"与"文选学"则不相对应.三是"龙学"之名未能彰显出《文心雕龙》书名之主要精神.四是刘勰自己早已认定《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故命名"文心学",则理所当然而天经地义.吴中胜教授对拙文予以质疑,仅此一家之言,不能推翻拙文原来之观点,"《文心雕龙》之学"终究以称"文心学"为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学术史上,研治群经的著述以《易》学为最多、最杂。今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科学地探索《周易》经传的大义,是《易》学研究界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校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合撰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凡十卷五十二万字,正是一部对《周易》进行全面研讨的新著。  相似文献   

12.
"身"、"殷"考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身)"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身)"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印"身"(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身)"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对《太平经》一书的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就发表了《读<太平经>书所见》,此后王明、卿希泰诸教授均纷纷撰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已见。海内亦有不少学者热衷于《太平经》的研究。但就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对蕴含在《太平经》一书中的《易》学思想,海内外却尚未有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太平经》真面目的认识。本文打算在这方面做点“补缺补漏”的工作,以助于人们了解《太平经》的《易》学思想,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中国道教思想乃至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脉络。 《后汉书·襄楷传》称,《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太平经》的术数味道是很浓的,同时也透露了《太平经》的理论体系乃是以《易》学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不外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表达。就表达说,"言不尽意"(《庄子·外物篇》),但如"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就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境界。就阅读说,"意在言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相似文献   

15.
生当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心学大师孙奇峰,在其《读易大旨》中,打出“天下为公”的大旗,以反对满清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黑暗君主专制。“天下为公”的主要内容是:“法弊而用革”,为适应人们生存需要,通过革故鼎新,除弊法,行新政,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尽人以合天”,只有“转世人”之坚决除去大奸,方才能真正行大政,而最终出现“政通人和”的新局面。“合理之为公”,“王道只是公。公则大,私则小,万古不能易此理。”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鉴赏中,一些饱含深情、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柳"(2002年高考全国卷中对"折柳"寓意的考查:"柳"者,留也。寓有惜别怀远之意)、"雁"(2003年高考春季卷中--韦应物的《闻雁》与赵嘏的《寒塘》为何都写到了"雁":鸿雁传书,表达怀人怀乡之情)、"杜鹃"(2004年一高考卷中鉴赏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问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传递游子思乡的哀切之情),此外还有"月"(约)、"长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9.
程朱改《大学》的原因 《大学》一篇,朱熹引程颐之言定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不知所据。又称“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亦属杜撰。因为皆不可考。 《大学》二字(大读若泰),曾见于礼记学记,所述为周代最高之学制(九年制的高等教育)。“保氏”、“师氏”则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篇都是说教师的任务。旨与《大学》篇意义不符合。《大学》一篇细味之,似为当时战国的人君说法。  相似文献   

20.
天下书原读不尽,虚斋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书读要紧者方好,文中子云:“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李光地:《榕村全集》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冯班:《钝吟杂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