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一般意义上说,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因此成人教育工作应针对导致学生低自我效能感的原因--消极归因,习得性无助,教师的消极期待,目标设置不当,缺乏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进而提升成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非重点高中学生中经常出现,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自我效能感低、学习习惯不良等。对非重点高中学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干预主要有外部干预和内部干预。外部干预包括家长和教师的干预,内部干预包括归因训练和语义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循循善诱——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也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失败时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袋笨、力不从心。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4.
郭连锋 《教育探索》2009,(2):122-123
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确定和自我效能感低.其原因有: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层次得不到及时满足,学习压力增大及偏向消极的失败归因观等.要增强初中生学习动力,教师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观,摆脱学习无力感;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帮助其明确目标;尊重和信任学生,提高其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学生对学业成败有不同的归因,而不同的归因导致不同的情绪和期望,进而导致不同的成就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训练,鼓励积极的归因,消除消极的归因.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乡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消极心理表现为学习逆反心理、学习兴趣低、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些消极心理的表现,从学生、教师、家庭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消解消极心理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在归因方面,大部分的中学教师对于教学的成败能够从自我努力的维度出发,进行积极的归因,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倾向归因于运气、环境等消极的归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教学,而自我效能感较弱的教师,会以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对待教学。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有效的英语教师,不仅自己要进行积极的归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不仅要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著名归因理论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为基础,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旨在探析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积极归因,摒弃消极归因,为社会输出技术水平高、英语流利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并从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消极认知结构、偏差性归因模式、防御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消极认知模式是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各因素中,知识本身的因素历来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把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研究,不难发现归因也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学生的归因习惯和归因倾向,改变消极片面归因,引导他们向积极、全面归因进行努力,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邹敏 《教育探索》2008,(6):128-129
对随机选取的840名初二学生进行归因方式和焦虑状态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低焦虑组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和心境等不可控性因素;在失败的情境下,高焦虑组的心境、能力、运气、他人帮助和任务难度的原因归因倾向均高于低焦虑组。(2)不同焦虑水平的初中生在期望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在情感反应倾向上,低焦虑组获得成功后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均比高焦虑组要强烈,而高焦虑组在失败后的消极情感更为强烈。这表明不同焦虑水平的初中生对考试成败结果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的4种主要因素。这4种因素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标准来划分。实践证明: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循循善诱——柳暗花明又一村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也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失败时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袋笨、力不从心.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所以他们会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将来也难以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归因理论为指导,调查研究高中英语后进生词汇学习的归因倾向,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消极归因倾向,他们认为词汇量小是由于能力不足,英语太难和环境原因。同时也有一批学生有积极归因倾向,意识到是自己努力不够。针对词汇教学困难问题,文章以归因理论为导向,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分别为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归因方式,刺激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并且加强词汇学习策略的传授。  相似文献   

15.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成败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而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感知是主观的,个体对成败不同的归因对其随后的情感和行为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主要影响者,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基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师提出四条建议:成为分析学生行为的"科学家";避免时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偏见;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6.
归因理论与学习挫折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学习中的挫折是一种普遍现象,会给学生带不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积极与消极的行为反应。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挫折归因进行指导,化消极为积极,激励学习信心,产生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是形成幼儿习得性无助的重要因素。习得性无助会导致幼儿低成就动机水平、消极的自我认知和悲观、负性的情绪。缓解幼儿习得性无助有以下策略:通过游戏活动创造成功体验,增强幼儿自我效能感;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正能量,做好幼儿的榜样示范;在绘本教学活动中产生移情,引导幼儿积极归因。  相似文献   

18.
特定的心理年龄阶段、独生子女的经历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等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相对较差,受挫折的几率增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归因、适时调整自我目标、为学生创造环境条件是防止和矫正挫折后消极行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靳卫 《教育与职业》2012,(14):108-109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五年制高职师范生化学学习兴趣淡薄、学习动机缺乏、自我效能感较低、归因倾向消极,这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没有积极性和动力性。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了改善策略: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隐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动机的直接动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十分重要。教师应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善用教师回馈来激发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