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羞怯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社会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羞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羞怯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均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羞怯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中学生羞怯呈正相关,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羞怯呈负相关;社会自我效能感能缓解父母心理控制对中学生羞怯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却因羞怯而故意躲避;有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会脸红舌硬……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羞怯心理”。羞怯是逃避行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因自己的羞怯而烦恼。其实,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羞怯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家不妨先试试下面几种方法。树立信心。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多采取主动态度。要知道,胜利者比失败者多的往往只是一份勇气。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时,你会感到现实要比想像简单、容…  相似文献   

3.
李云霞 《班主任》2004,(1):26-27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已成为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一般来说,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人就会感到累,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有时候,学生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原因而非躯体原因引起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都会降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因此,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教会学生"心理按摩",以消除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4.
以291名藏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中学生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施测,探究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其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藏族中学生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依次为:忍耐、问题解决、退避、发泄、幻想和求助,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多元回归显示,藏族中学生积极的心理韧性因子对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羞怯属个性心理的范畴,国外有调查显示,大约8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感到过明显的羞怯,而有40%的美国成年人称自己仍很羞怯。我们曾根据“斯坦福大学害羞问卷”并结合五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编拟了一个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课堂环境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羞怯感。如果从原因类型上划分,课堂上小学生羞怯心理的产生有这样几种:①气质型羞怯。即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叛逆心理量表》,对桂林市131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多地表现在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相对较少;男生的叛逆心理较女生更明显,高一学生的叛逆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的叛逆心理越明显;独生子女在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和城市学生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表现明显;学习表现越差的学生,其叛逆心理表现越明显.结论:内心的叛逆是中学生的一种成长经历,是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组织结构、学校教育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羞怯 ,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 :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声音低弱、口齿不清、常常是话未说完就满脸通红、汗流浃背 ;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其他同学嬉戏打闹 ,他 (她 )却远远、静静地坐着 ,如同身处世外桃园。羞怯会使学生对所处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感到害怕 ;学习上遇到困难缺乏信心 ,羞于向他人请教 ,还自认为天生愚笨。有羞怯心理的学生 ,做任何事情总是畏首畏尾 ,缺乏主动 ,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一旦形成 ,就会因羞怯、内向而导致自卑害怕。羞怯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埋没学生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8.
今天,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校内外交际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羞怯这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现在的交际,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寻找理想的职业。因此,克服羞怯心理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下面一些方法可供你选择。1.了解自己产生羞怯的原因了解是战胜自己的前提。中学生产生羞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智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主要还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如自幼家教的方式,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与同学交往的程度,受老师教育的影响等等。中学生应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离不开群体生活,不能没有朋友。同样,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时期,更需要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有喻快乐观的心情,拥有朋友才会感到温暖。因此中学生如何做到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学校心理教育中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羞怯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由于羞怯而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采用Cheek和Buss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从男女生羞怯程度的差异性和羞怯程度与口语成绩的差异性两方面,对羞怯感与英语口语水平的关系进行验证,进而探讨大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羞怯的原因,有助于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独生子女易形成在家是主人,而在外却十分羞怯的性格。羞怯是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情感反应。一般有下列表现:见生人害羞、脸红、说话紧张,怯于与人交往等。羞怯有气质性羞怯和挫折性羞怯。气质性羞怯是指抑郁气质类型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及生理两方面分析了高校女生在体育学习中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讨论了如何减轻或消除羞怯心理对女生学习体育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体验,但过度羞怯会给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性影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羞怯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羞怯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也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对羞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羞怯干预的几种基本心理行为技术,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有些青少年,与人交往时特别害羞,一说话就脸红。遇到人多的时候,就更加紧张,不仅话说不清楚,甚至连做事也常常出错。怎样克服羞怯的心理呢? 一 正确认识羞怯心理,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15.
羞怯是逃避行为的最常见形式,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羞愧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讲就会脸红舌硬,上述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羞怯心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中学生情绪智力问卷、青少年害羞量表、简版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77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5.47岁,SD=1.94)进行测试,探讨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并分析羞怯在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阶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情绪智力对积极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适应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羞怯在情绪智力与积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羞怯在情绪智力与消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检验发现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P<0.05).这说明情绪智力不仅能直接预测社会适应,还通过羞怯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7.
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两个会害羞。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总会有办法的。你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一些羞怯的孩子太脆弱了,他们非常需要专家的治疗。但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每当陷入困境时,首先要求从关心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为了使父母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四所中学271名有留守经历中学生和300名无留守经历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心理弹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维度,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心理弹性后下降.结论:心理弹性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不同方面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一、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突出问题1.心理转型期中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困惑。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8岁之间,正处在心理转型期,他们交往模式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为主要目的,他们对社会、对自身不成熟的认识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含有更多的任性,易于冲动,且不顾后果。2.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人称独生子女为“小皇帝”,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明显缺陷。长辈们的娇生惯养,造成他们不尊重别人,不能与人分享和合作。他们常常歧视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困难的同学,不能很好地与这些同学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表现出自私、傲慢的…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智力的相关性有以下几方面:(1)总体而言,中学生的心理折叠能力随年级(或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一般而言,男性优于女性,但差异不明显;(3)个体心理折叠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