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探讨了近代西方博物学家如何在清代的中国进行博物学考察的问题,是科学史的一部力作.科学史这个学科在国外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大多在历史系.在国外学术界,科学史描述的图景已经被较好地整合进一般的历史中,但因种种原因,国内史学界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科学文化涉及很少.事实上,自西方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对西方社会以至世界范围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扩展了该丛书系列的关注范围,展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清代历史.  相似文献   

2.
从4月20日起,齐鲁晚报<今日济南>"e泉城"版面正式亮相,这个酝酿已久的报网互动栏目一经出炉,就以其鲜明的网页形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视线,同时也引来了一些争议.现在总结一下这个新版面的来龙去脉,以使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海外的华人科学家认为,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约四百到五百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的著作中,谈及郑和7次下西洋,其航海技术及当时制造的帆船,都是在世界上领先的。此时是15世纪上半叶。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认为,1400—1600年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落伍。 杨振宁举出欧洲一些伟大思想家的名字,他们出生的年代及发生长远的影响,可以说明问题。他们是:达芬奇(1452—1519),哥白尼(1473—1543),马丁路德(1483—1546),加尔文(1509—1564),纳皮尔(1550—1617),培根(1561—1626),笛卡儿(1596—1650)……。 杨振宁认为,到17世纪初年,文艺复兴在欧洲已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准备了肥沃的土壤。近代科学是人类一种新活动、新精神、新方法,有人认为是新宗教。杨说,如果  相似文献   

4.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5):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申报>1875-1925年约50年左右的广告,在统计的基础上考察近代上海中外企业在<申报>上的广告争夺情况,以期窥探近代中外"商战"的一个侧面,深化对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工具书是一种特殊图书,在汇总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工具书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是值得关注.对此,近代学者曾提出十分独到的见解,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源>,陆尔奎在"词源说略"中谈到"编纂此书之缘起",曾引友人的话精辟地概括说:"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1917年蔡元培先生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作序也深刻地指出:"一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多寡而知之.各国专门学术,无不各有其辞典."两位学者虽然是针对当时新式辞书的编辑出版而言,实际上也指出了工具书编辑出版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借助于前辈的深邃眼光,我们也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察工具书编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国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归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根据许多读者、特别是市县报同仁的建议,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新闻讲座>专栏. <新闻讲座>讲的是新闻采编业务中的ABC."ABC"之所以还要讲,是因为今日的"ABC"与传统新闻学中的"ABC"已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采编人员看到了其中的变化并付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虽感到有变却不知为什么变,也有的则不知其变而囿于旧的方法.当然,还有的变是"变"了,但把一些应遵循的规律、好的传统丢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不论是对传媒人暗送"秋波",还是对传媒机构表现"暧昧",都不外乎对内容价值的"衷情"。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专访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吴达,请他介绍下2亿投资基金的内容计划。吴达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中国传媒科技》:从2015年起,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媒体领域纷纷圈地,特别是自媒体领域,各家也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例如腾讯的芒种计划。那么,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以内容精准分发起步的公  相似文献   

12.
财经类图片难出好照片.这是个难题,难在哪里?如何突破?如何打开新的思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通过梳理财经类图片的现状,或可从中谋求突破.作为知名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百年间坚持"让报道比颜色更出彩":始终采用传统的黑白灰格调.但从2002年4月起,开始采用彩色照片、漫画和图表,结束了"黑白"历史,添加了更多色彩及图片元素,头版图片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叶世昌教授与他的学生潘连贵合作,出版了新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古代篇,从金融的起源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下篇近代篇,从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止.读完全书,我想用<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语评价此书.  相似文献   

14.
刘大年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上撰文谈及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文章说,近代历史科学或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是一个足以阐明从社会经济基础、人的地位作用到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还必须是开放的、非封闭性的。今天我们现有的知识中从哪里去寻找合乎这个要求的方法论呢?中国传统历史学的方法论,有必须继承发扬的值得珍贵的部分。孔子传播《春秋》,对“义”与“事”两者平列。司马迁在《史记》上提出“义”与“法”并重。  相似文献   

15.
《水煮三国》是怎样"烹调"出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一部<水煮三国>借古讽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故事成功地演绎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策略的丰富理念,成为中国本土原创、直接叫板"洋经管"的一部经典之作.尘埃落定之后,再来思考其崛起的种种原因,对今日的经管类图书的写作、编辑与运作等,应该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传教士,著名翻译家.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在中国停留30多年,长期任职于清政府重要洋务机构江南制造局,并担任该局翻译馆的主管.在华期间,傅兰雅与中国同事一起翻译了大量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技术书籍、读本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是在华外国人当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1874年,他参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科学学校——格致书院;1876年,他主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1885年,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格致书室.傅兰雅为科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借此实现了他自己曾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明确表述过的个人理想:"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正>从1840年后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体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体育作为"西方文明"的物化载体,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是这个时期。它是随着西方的洋枪洋炮和西方的传教活动一起撞开中国国门的,各国列强的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是西方近代体育活动传入中国的外因,而中国人为了发奋图强、寻求改良之路而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一系列的改良新政,是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8.
左雁君 《青年记者》2008,(12):74-75
从今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周末>通过对新闻资源的组合与策划,对"雪灾"作了一系列报道:<雪压中国>,<让历史记住这一"年">、<雪问中国>和<雪立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使得万众一心抗雪灾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由"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变到了"近代的"民族主义.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开路先锋式的民族主义者,梁启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拟对清末十余年梁启超的民族思想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1898年以前:传统的天下主义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完全笼罩在传统主义之中,很少受近代民族思潮的冲击.他早期的民族思想的出发点是康有为的以"春秋三世说"为理论核心的"今文学派",主张破除种界,以天下大同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舶来品,面临着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如何找到中国观众喜欢的节目套路成了一个难题.从<超级女声>开始,到现在的<快乐男生>、<快乐女声>,中国的电视真人秀似乎都一窝蜂地追寻选秀真人秀的路子,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