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警察与小偷 有一次,一个老强盗带着徒弟去抢劫银行.被警方追捕。两人好不容易甩掉了警察,徒弟说:“师父啊师父。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警察.该有多么美好啊!”师父骂道:“放屁!要是没有警察,我们还有饭吃吗?!”徒弟大惑不解。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想。  相似文献   

2.
过去,山西阳泉报的评论,题目大,篇幅长,道理说不透,隔靴搔痒。一位煤矿工人曾经来信批评说:“阳泉报的评论太长,俺一见就发愁,没有时间看下去。就是使劲看完了,也觉得议论的事和俺想的隔着一层皮,不过瘾。”  相似文献   

3.
新话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2):84-84
当年我在岗上的时候,常送比较重要的评论稿件给报社的领导同志审定。领导同志满意或基本满意,多数情况是说:“行啊,发吧。”相反,则往往要说:“没有新话。”  相似文献   

4.
薛宝海 《视听界》2009,(2):118-118
一月初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期末考试,考试之后,教务处的一位监堂老师告诉我:“您这堂课,期末没有打小抄的!”是啊,我出的都是主观考试题,每个人的观点、好恶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没地方可抄啊!看来我在教学与考试方面的一些“新方式”,也顺便给杜绝考试抄袭起了积极作用,这可是无心插柳。  相似文献   

5.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徐丽芳  黎娇 《出版参考》2016,(12):28-29
没有反馈的行动就像闭眼前行,很快就会遇到阻碍.但这种“闭眼前进”的状态在图书作者和出版商中间却十分普遍,不少作者在追踪自己的书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几乎不知道其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亚马逊(Amazon)和苹果iBookstore并不会显示该平台上所有的评论;Kindle只显示美国读者的评论在它上面只能看到来自作者所在国家的评论.而2016年7月成立的网站“评论捕手”(Ratings Catcher,https://ratingscatcher.com),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为图书市场从业者们(作者、编辑、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提供参考和便利.其宗旨是:为用户捕捉网络上有关其作品、产品的所有评论.  相似文献   

7.
啊我对人说:王经文开博客了! 人家问我:王经文是谁? 我说:名人啊! 想了想又补充说:名人加英雄  相似文献   

8.
后来成为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学生的李焕之,1938年8月4日,从遥远的南国风尘仆仆地走进了延安城。几乎在他远远望见巍巍的宝塔山的同时,远方便传来了阵阵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田野上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唱:“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  相似文献   

9.
“从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什么都经历过了,唯独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年代。每一代人,都会感觉,怎么苦果就落在我们头上啊?……这样的时代结束以前,几乎每个年代人都会有叫冤叫屈的心理:凭什么我们埋单啊?其实上下好几代,都付出过自己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新华网、光明网上读到两个"露骨"的评论标题,竟然把"发情"、"生殖器"这样的字眼做在"标题"里。为了增加"点击率",也不能这样媚俗和露骨啊!应该说,这两篇评论立论不错,写得也义正辞严,想来作者是精神文明的卫道勇士。先说第一篇评论,是批评一些被称作"作家"的女人不  相似文献   

11.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2.
评论在所有新闻媒体的宣传中,都是发挥旗帜作用的。有人说:“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办报”,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也是哑巴办电视。 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部分在农村,因此,要办好评论节目,就必须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农村、农业、农  相似文献   

13.
每个公园都会有一两座人文雕塑。有对父子到公园游玩,见一古人手托书卷,爹让儿子上前合影并发微博:吾儿与孔子。有评论提醒:注意看石像前的文字,明明写的是月老啊!  相似文献   

14.
假如地球上只剩你一个人,首先,你再不用为买不起天价的房子发愁了。其次,囊中羞涩的感觉没有了。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走进任何一家高级商店,所有你平时只能眼巴  相似文献   

15.
其实最可怕的是60年代出生的老板们真的老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生理上;而70年代出生的老板们如果不与时俱进恐怕也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了……现在所有传统企业都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就是大家突然都找不到路标了!都不知道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转型?未来之路如何走?利润好的企业发愁,利润不好的企业更发愁。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当下的利润多寡,而是对未来能否清晰把握。  相似文献   

16.
(一)评论未必要追“热点” 日常新闻评论,需要新闻报道来做评论对象。报社的评论编辑每天要做的功课,是在各个网站上浏览新闻,搜寻可以拿来评说一番的话题。如果没有比较出彩的新闻报道,就叹道:“今天的新闻太淡!”有时候,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热点会在一段时间内接连出现,呈目不暇接之势,这种时候评论部的日子最好过了,话题丰富到写不过来,只嫌版面太少。由此,一些评论编辑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一种意识或下意识:新闻评论的价值是由新闻报道决定的;新闻是否“热”,决定了其评论价值的高低;似乎对热点新闻的评论就一定比非热点评论的价值要高。,这样的认识,导致了对新闻热点的简单依赖,而忽视了对评论的思想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苏祝平  吴坚 《视听界》2001,(4):20-20,17
什么是新闻评论?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上的解释和要求都离不开传统写作学中评论这种体裁的定义。新闻评论与传统写作学中所说的“评论”体裁的主要区别仅在于在写作要求当中强调“新闻”性。基于信息载体、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的同一性,报章杂志的新闻评论在写作实践中更易于从传统写作学的一般评论写作要求上去把握。信息载体(即电波)、传播方式(图像和声音)和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人们往往将抒情与散文、诗歌等联系起来,而在撰写新闻评论时几乎没有人考虑用抒情手法。因为新闻评论主要是一种传达意见性信息的文体,强调逻辑性和理性,似乎与抒情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目前将思想融入到新闻评论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成龙在接过“专业精神奖”时说:“我要告诉那位房先生,你以为这很容易啊?你啊,至少还要拼三十年!不迟到,不早退!”  相似文献   

20.
1942年春节一到,民众积极热情地组成秧歌队。喜笑颜开地涌到党中央驻地,他们一边打着腰鼓一边高呼:共产党毛主席大生产运动决策伟大英明!前来欢迎秧歌队的毛泽东听了民众的喊声,边走边对身旁的周恩来说:“恩来呀,我们伟大英明什么?是困难逼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去向人民拜年磕头,人民指给我们一条生路。是人民伟大英明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