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汉魏六朝海洋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尧 《职大学报》2006,1(3):43-49
汉魏六朝海洋文学上承先秦文学并有所创新,尤其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描写、赞美和神往。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体裁诠释海洋这个神秘的世界。人们既看到汉魏六朝个体人格及自我生命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精神,又看到汉魏六朝海洋文学所折射出的那种充满新的[光、蓬勃的生命力,斑斓的色彩,海一样的磅礴气势。其具体表现为:①经略海洋的心理模式;②寄情海洋的情感世界;③崇尚海洋的英雄气势;④赞美海洋的瑰奇壮阔;⑤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说"在两宋得以定型并获得后世杜诗学史的认同,其主要内涵是"宪章汉魏,取材六朝",也即杜诗在诗歌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对汉魏六朝文学名家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并集合了诸家之长.两宋大量诗话皆结合杜甫的创作对"集大成说"进行了论述.杜诗"集大成"说的定型,对"诗圣"说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独特的文学批评家。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使他形成一套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宝库。 唐代在诗歌理论上的建设,经过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从陈子昂、李白提出继承汉魏风骨的主张以后,明确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彻底批判齐、梁遗风,反对形式主义,这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样的革新运动,就不可能有唐代文学的繁荣。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六朝作家不作具体分析,片面地把六朝文学全盘否定,甚至对初唐“四杰”也不能正确看待。杜甫针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注重"悲怨"的时代,催生了许多蕴含悲哀、愁苦的诗歌, "悲怨"成为当时诗歌的主旋律,名家名作鼎盛一时,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学"以悲为美"的审美积淀,更与不断更迭的政治背景、儒道玄佛的多维融合有着直接的关联,正是在这几个因素的叠加下,悲怨诗歌兴盛一时,并对后世以"悲怨"为主题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方朔故事是汉魏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沿着历史的轨迹敷演逐渐向小说方向偏离,人物较现实,但故事逐渐有了怪异色彩。2、故事和人物都脱离历史轨迹,东方朔被仙化,故事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是东方朔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3、将东方朔与佛家事相连,又成为宣扬佛法的铺垫。然而汉魏六朝以后的小说涉及到东方朔的极少,汉魏六朝小说中塑造的神通广大的东方朔也未被后来的道教吸收为道教人物,其形象在后来的小说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自汉魏六朝入手学起,在学习、继承汉魏古诗真率自然的艺术精神,质朴浅切的表现手法以及六朝陶、谢之家数,“晋宋诸公之佳致”的基础上,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形成自成一家的“韦苏州体”,在诗歌的风格意境、题材主题、表现手法以至语词警句诸方面,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魏交替期间,作为当时文学主要形式的赋之风格特征的转变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蔡邕赋作是这个转变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关节点。全面、深入分析蔡邕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特征有助于人们对汉魏赋风、乃至整个汉魏文风转变的正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初唐政治家的文学要求无力扭转六朝文风,却能制造新的混乱。振兴六朝后文学,不仅需要纠正六朝文学形式主义倾向,而且需要突破政治家功利主义的偏见。陈子昂是引导唐代文学踏上坦途的指路人。本文特别指出,北朝并不存在“重乎气质”的文学,只存在“重乎气质”的经学。被众多研究者交口称赞的初唐政治家融汇南北文风的设计,实际上是诱导文学向道经致用复归的倒退主张。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热潮的汹涌澎湃,"网络文学"这个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正在使文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针对这一新兴事物,文章从网络空间和文学作品这两个关键性要素出发对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明确了网络文学兴起的来龙去脉。面对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以及冷静而严密的思考,对比其优势和缺陷,从总体上肯定了网络文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简要的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专业文献信息的检索与管理在体育科研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文献信息的检索、全文的获取和文献信息的管理三个方面出发,简要介绍了目前可为体育科研工作者所利用的技术与软件,并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更为快速、高效的获取和利用所需文献信息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献反映出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它对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存史、资政、励志”,应该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它的对内与对外功能。地方文献的对内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积淀和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学术研究、服务地方建设决策,地方文献的对外功能主要表现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和塑造地方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一大批重要作家参与了底层文学的创作。农村生活、打工者的城市遭遇、底层市民、三陪女等成为底层文学书写的主要对象。底层文学的兴起,有社会、思想文化原因,还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关于底层文学的论争,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之后十几年间里唯一进入公共论域的文学论争,意义重大。但当下论争中已出现了简单、偏激与片面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范伯群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2000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两部文学史著作。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一方面在编写体例、观点论述和文学现象的成因上均加强了史识整合,论述更加严谨和清晰;另一方面在作品细读、资料征引和图像配备上显得更加完备和细致,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度和感性色彩。这一所谓的通俗文学研究"二期工程"显示了在通俗文学研究上走向纵深、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建构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法国文学,实验性文学的发展脉络清晰。从达达主义兴起之后,现代主义产生,各种实验性文学竞相涌现,法国文学开始了一个实验性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后现代主义在文学的实验方面进行了更大胆、更极端的尝试。但是80年代之后,纯文学的实验不得不让位于读者的阅读接受兴趣,高雅的艺术不得不走上通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作家或批评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文学史上时有表现,这种现象影响着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家与批评家同是文学史的建设者,不论是作品创作还是评论写作,只有基于文学的欣赏性特征,并以此展开创作和研究,才能回归到二者本质上的"亲和"关系,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40年代编辑出版的多种延安文艺丛书,不仅宣示并完成了延安文艺及其艺术传统的建构与历史叙述,同时又通过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目的的结合,"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及其国家美学规范与文类秩序。其中,1949年前后由周而复和周扬等分别主编的"北方文丛"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集中体现出了当时的延安文艺丛书编辑理念、选题准则和意识形态目的等历史特征,以及有意识通过丛书汇集及其"经典化"的文学史叙述,建构延安文艺及其"新的人民的文艺"资源与规范等文化实践功能,并在延安文艺文献史料辑佚、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及"副文本"研究等方面,成为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础及资源。  相似文献   

20.
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状况。本文以中国期刊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检索2007年至2011年期间,扬州职业大学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从文献量、著者、主题、文献来源、文献引文几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得出自2008年以来,该校的论文产出量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与最高时相比,2011年的论文量相差了107篇,减少了近27.51%。此外,科研获得基金赞助、文献研究层次与领域、文献期刊来源分布、文献引文等,还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