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萨特究研》(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是我国当前一本对萨特以至整个外国文学研究有一定影响的书,甚至对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也有关连。《编选者序》(以下简称《序》)认为,萨特的哲学思想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由的选择和创造,充实了“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可取的动力”。然后,以这种“自由选择”为主导,分析了萨特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萨特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其一,萨特对世界荒诞的认识,反映了“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其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观念是“对资本主义现实中丑恶的人与人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游记的议论     
游记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它总是叙山水之胜,状见闻之奇,或记探幽寻胜中的情趣.游记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者,记事之文也.”(吴讷《文章辩体序题》,下同)记事之文,以善叙事为主.我国最早的“记”体散文,都以记事为主,山水游记也是这样.但是,“后人作记,未兔杂以议论”,或者“专尚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记中有大篇议论,是否就成了议论文?正像小说中有议论不失其为小说、书信中有对山水风景的描写还是书信一样,这都不能改变它们体裁的性质.有的人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作议论文来分析,不仅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形象,而且混淆了体裁的分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游记散文本来“兼备各体”,或记述,或考据,或议论,或抒情,意之所至,笔之所从,神从笔游,舒卷自如.所以张相在他编的《古今文综》里把山水游记分为记实、考据、议论和抒情四类.当然,这种分类是就它们的主要特色而言的,好的游记,往往是记述、议论和抒情三味浑然一体,达到了一种相互结合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 11魏废帝 (齐王芳 )《即位诏》案曰 :“齐王芳纪二月 ,有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据《曹爽传》是孙资所作 ,今编人孙资文。”又卷 2 2孙资《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按曰 :‘《魏志·曹爽传》注引《魏书》‘帝使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为诏”’严可均把“令”当  相似文献   

4.
骆宾王的文集在他生前并没有编纂成册,由于他卷入政治战乱,其作品也多已亡佚,直到唐中宗时才有《骆宾王文集》问世,后世又有多种版本流传,因此对他的作品的收集和辨伪是相当艰巨的一项工作。文章通过对《全唐文·骆宾王卷》和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的校读,以及通过对比其他关于骆宾王诗文典籍的阅读,大体上对骆宾王的骈文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这两部书的比对考证,也简单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错谬之处,自不待言,必将再次审慎求证而改之。  相似文献   

5.
疏与经注的合刊年代 ,目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合附始于南宋绍熙二年 ,即 1191年 ,论者以《礼记》经注与疏的合附为证 ;第二种认为始于南北宋之间。我们以为第二种看法虽未明确指出合刊的具体年代 ,但却是正确的。因为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宋板”条下有着十分清晰的记载 :“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 ,而《易》、《书》、《周礼》先刻 ,当在北宋之末也。”阮元在《〈仪礼〉注释校勘记序》《宋单疏本》下注云 :“注疏合刊于南北宋之间 ,惟《仪礼》又在后。朱子自述《通解》云 :‘前贤疏各为一书也’。马廷鸾曰 :‘余从败箧中得景…  相似文献   

6.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7.
罗竹芯 《保定学院学报》2024,(1):96-100+110
方宗诚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颇多。其文集《柏堂集》收录方氏所作之文甚为完备,但仍有遗漏。《桐城方宗诚先生文稿》全书包括方宗诚同治年间任官枣强期间创作的48篇文章,其中有5篇文章未收入《柏堂集》中。此稿本不仅可作补遗之用,而且对了解同时期文人对其评价以及探究方宗诚交游有颇多益处。  相似文献   

8.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9.
朱国来 《阅读》2013,(12):20-21
丁丁最近发现,自从同桌文文加入学校的“阅读魔法营”后,总爱玩失踪。这天,刚学完《春联》一课,丁丁就悄悄地跟着文文,想探个究竟。只见文文钻进了学校图书室,不一会儿,就借了一大摞书出来,边走嘴里还边念叨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丁丁看到,那些书很有趣,有《楹联的由来》《桃符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顺宗纪》勘误三则《旧唐书》卷14《顺宗纪》在干支和记事上有多处差错,但标点本都未在校勘记中指明,列举如下。一、贞元二卜一年二月“辛卯,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辛卯”为“辛亥”之误。《新唐书》卷7《顺宗纪》:贞元...  相似文献   

11.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这首小诗已为人们所熟知,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九五八年由于“左”倾错误造成的浮夸风、瞎指挥及其给人民带来的忧虑心情。人多以为这是彭德怀同志所作,比如,郑德荣等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丁隆炎的电影文学剧本《布衣老帅》,都是这样写的。其实这是传讹了。孟云增的回忆录《彭总在中南海》(孟云增口述,安一整理)回忆彭总“大跃进”时期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在几个省的农村调查中,很注意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因此大家有话也肯对他讲。平江县有一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残  相似文献   

12.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中有许多白注文献材料。这些为白自注所解释的词语,多是宋代的口语词,为《汉语大辞典》等词书所缺。这对正确理解宋代口语词有很大帮助,对研究宋诗语言、构建宋代词汇史提供佐证,本文选“矮黄”、“碧涧”、“监州”等九条作为考释对象。  相似文献   

14.
保山城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养花历史的城市。明成嘉年间便有右侍郎张志谆所作的《永昌二芳记》。书中写道"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民国《保山县志》记载了保山种养的传统花种桂花、茶花、杜鹃、映山红、樱花、腊梅等270多种。  相似文献   

15.
《学记》是世界上的教育专著,它在教学方面提出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之谓序”、“当其可之谓时”、“相观而善之谓摩”等教学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它,并赋于它新的科学含义,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考定《醒世姻缘传》为明清之际兖州府人贾凫西所作。在此基础上,从书中“人相异地”“错位”描写的流露、谐音寓意、命名法的使用、独其特色的地方特产和风物风俗的描写、带有个人风格特征的言语对照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夯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五十多年前,一位病友大哥哥因为凑不够医院的伙食费,把他新买的一本《普希金文集》卖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买这么厚重的书,也是我第一次读普希金的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给我读过童谣,我一直记在心里。这时读普希金的诗,它在我面前展开了更加辽阔的视野。我读普希金的《我的墓志铭》,那是他十六岁时写的带有调侃意味的短诗,很幽默,让我感受到诗人开朗的性格。那时我正生病休学,读了这样的诗很开心。读过《致大海》以后,我模仿着写了一大本子关于海的诗。还有许多抒请诗,如《一朵小花》,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这朵“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19.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20.
《全唐文》中所收录的王绩文与王绩文集《东皋子集》作为两个不同版本的文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一是《全唐文》中多出的篇目是不是后人伪作仍然需要考证;二是两个文集中相同篇目之间的文字差异呈现出多种类型。比较两个文集文本之间的异同,探讨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类型原因,有助于王绩文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