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有位书生路过一个私塾,他听见里边的塾师把《论语》里的“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就走进去指出了那个塾师的错误。谁知道那个塾师不承认是自己错了,反而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相似文献   

2.
以《大公报》资料为主,对民国初年天津私塾改良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民初天津的私塾改良的重点是对塾师的改造,通过设立私塾改良会、私塾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传授塾师教育改良之法,还不定期举行甄别塾师考试,对于合格者发给设塾凭证,不合格者取缔;同时,对于成绩有优秀的私塾认定为改良私塾;通过对改良私塾的训练指导,再认定成绩较好者为代用学校,从而最终实现化私塾为学堂。  相似文献   

3.
<正>北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不仅书法写得好,诗词也很厉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称为"三苏"。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  相似文献   

4.
打油诗趣话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有 一次,在课堂上偷看《水浒》被塾师发现后,遂 被塾师拖到天井罚站,并让毛泽东以“天井”为 题作诗。毛泽东面对天井里的积水、卵石和小 鱼,吟成了如下一首“打油诗”:“天井四方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 里水,永远养不长。”塾师见毛泽东文思敏捷, 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  相似文献   

5.
课间一笑     
从前有一位塾师,最喜欢为别人写字,但是他的书法却糟透了。有一天,别人手摇着一把白纸扇,他看见了,抢过来就要为人家写字。那人赶紧跪下。塾师说:“不过在扇子上写几个字,何必行此大礼?”那人说:“我不是求你写,是求你别写!”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02,(Z5)
革命领袖毛泽东是伟大的诗人,他精通诗词韵律,酷爱楹联。他写的对联或豪情奔放,或清新隽永,妙趣横生。 1902年,8岁的毛泽东在韶山南岸上私塾。一天塾师邹先生外出,嘱咐孩子们读书背书。回馆时邹先生却看到毛泽东和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7.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私塾塾师的耕读生活从此被打断,他们顿时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不知所措.为了应对生活的困窘,大多数塾师被迫另谋生路,或进学堂做教员,或因势利导去经商,或远涉重洋去留学.尽管废科举给私塾造成一定冲击,但私塾仍是广大乡村中教育的主要形式,塾师也赖私塾得以继续生存,甚至还吸引不少新学堂毕业生加入其中.私塾在废科举后仍然得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近代新教育的先天不足、私塾教育的乡土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韧性都为私塾存在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回眸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便可发现传统私塾教育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重新发扬光大.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和塾师在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猛烈冲击下,仍然继续自身的历史表演,并以其极强的乡土性和适应性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也凸显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梁钏钏 《家教世界》2008,(11):52-53
我的爸爸是个足球迷,他爱玩足球,但更爱看足球赛。看起足球赛全身心投入,甚至忘了吃饭。(起笔写足了"迷")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们把饭菜都端上了桌,只有爸爸还在房里看电视,我便进房喊爸爸上桌。我一看,原来爸爸最喜欢的足球赛到了,怪不得他不来吃饭。只见他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边手舞足蹈,还大叫:"好球!好球!"我在旁边叫了几声:"吃饭了!"但他还是没有反应,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还是死死地盯着电视。见此情景,我把嘴贴到爸爸耳边又喊了一声:"爸爸!吃饭了!"爸爸才答应一声:"嗯"。(请注意段落里作者写的具体事例,同时再看看所用的手法,写语言写动作写神态。不错)我无可奈何,只好把饭菜端到爸爸旁边。吃完饭我进房一看,爸爸的饭一口也没吃,我生气了,便大声地叫道:  相似文献   

9.
珍惜拥有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小时候曾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3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芾的家乡路过。米芾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就得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5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  相似文献   

10.
李强 《班主任》2010,(8):23-23
一、引子 多多的字写得特别小,妈妈要求他把字写得大一些,可他总是做不到。妈妈便罚他把字重写5遍,即使这样,多多的字还是写得不够大……  相似文献   

11.
米芾小时候学写字学了三年,仍写不好。他听说一位赴京赶考的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便跑去请教。可秀才说:"拜师可以,但得买我五两银子一张的纸。"米芾先是犹豫不决,但他求学心切,便借了钱,买了一张纸,回家练字。  相似文献   

12.
珍惜拥有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3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芾的家乡路过,米芾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最敬重的五位老师徐保均毛宇居老师这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泽东8岁那年进家乡的一所私塾读书,拜塾师毛宇居为师,一直读到13岁。进私塾后,他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毛宇居对学生要求很严。毛泽东听课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但反对死记硬背和私塾的陈规陋习。少...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种柳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好。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经常在自己的临江花园里种植柳树,他有一个叫吕温的朋友便写了一首诗来开他的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柳柳拂天。  相似文献   

15.
拆房子     
<正>芝加哥有一家公司,要拆除一栋旧楼。三家拆迁公司进入被考虑行列。决定权在董事长手中,三家公司都铆足了劲,期待着在董事长面前口吐莲花,一举拿下该工程。第一家公司骄傲地说道:"我们的拆楼技术一流,能在几秒之内,将旧楼夷为平地。"董事长点点头,然后叫进了第二家公司。第二家公司一进门便说道:"我们公司拆得最彻底,不仅能把旧楼的犄角旮旯拆干净,还会将它周围的旧物一并  相似文献   

16.
师恩难忘     
五岁时,我随父母住在安乡县河边。父亲是挑夫,一天到晚不落屋;母亲是小脚,走路很吃力。他们怕我落水,便把我送进学堂。是一所私塾,老师姓周,戴瓜皮帽,架黑边镜,穿长袍、马褂、青布鞋。我的功课,就是写字:先生用红土写上“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我把纸复在上面,一笔一画地照着写。这叫蒙影本,又叫发蒙。先生阅卷时,在他认为写得好的部位,打上“○”;不好的部位,打上“×”;不正确的部位,他用红笔校正。这一年,我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手     
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很老,尤其是他的那双手——一双典型的老人的手。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这双手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父亲的那双手丑陋而灵巧。听母亲讲:父亲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年轻时他的手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那双手也曾写过字,打过算盘。我还记得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当他用指头把算盘珠拨得噼噼啪啪响的时候,你简直想不到是他那看似笨拙的手所为。父亲还写得一笔好字,当时算得上是村里的“秀才”,因此他从土改开始就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曾告诫青年不要让"小说写法"之类的东西骗了时间和钱,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并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共计14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由此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珍惜拥有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3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相似文献   

20.
开心果     
<正>最爱东坡肘子鹏鹏是三年级的学生,放学后他跟爸爸说:"我真崇拜苏东坡。"爸爸进一步问他:"鹏鹏,苏东坡诗写得好,词写得好,散文写得好,书法也写得好,你最爱哪一项啊?"鹏鹏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