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虚词“以”通常有两大用法,作连词和介词。但当“以”在句中表示“原因”意义时,介词与连词的界限就难以区分,往往影响句子的准确翻译及句意的正确理解。如语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文言文学习手册》(林三松编),对《岳阳楼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中的“以”字,在该书的293页上划为介词,认为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由于”;而在该书的300页上又说成是连词,相当于“因为”。这种前后牴牾的说法,令读者无所适从。况  相似文献   

2.
国光老师:您提出的关于“以”的词类归属问题,很值得探讨。“以”的词性和用法相当复杂。它本来是动词,意思是“用”,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它又可作名词,意思是“理由”,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作为虚词,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和连词,而且在作介词和连词时都可以表示原因。这一点也正是您所提问题症结之  相似文献   

3.
结构助词“所”跟介词“以”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古今汉语句法结构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意义和用法多而复杂,有些问题在汉语界仍有争议。就因果句中“所以”的语法功能而论,人们一般认为:文言文因果句中的“所以”只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结构),而不是因果连词,只表示原因而不表示结果;只有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才成为表示结果的因果连词。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古汉语的实际,否认了现代汉语因果连词“所以”的源和流。事实上先秦汉语因果句中除大量用“所以”为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的用法外,也出现  相似文献   

4.
古文中以有连词和介词的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该如何准确地判断呢?首先,可以从各自的定义来区分。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这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而连词是连接两个或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的虚词“以”,主要用作介词,但也常常用作连词。“以”用作连词,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只表示顺接关系,不表示转接关系,与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而”很相似。在中学文言文中,“以”也常常用作连词。据初步统计,仅高中六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连词“以”就达一百多例。从课文的具体情况来看,“以”作连词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是古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虚词,它表原因时意义容易识别,词性难以分辨。首先看下面这一例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七九年版),上册第一分册第20页上,注此句中的“以”为因,没有指出它的词性。下册第一分册第121页常用词部分,“以”字条下云:“以,连词,因为”。上册第二分册的通论部分介词项又云,“以”字作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表因文言虚词“以”,应当说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虽然都是“表因”,虽然都可译作“由于”或“因为”,但差别很大,是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的,这里,试以中学语文教材实例比照着说明表因介词和连词的区分问题。一、从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区别: (一)作为表因由的介词“以”,引出行为动作形成的原因,后面常带宾语,整个介宾结构作状  相似文献   

8.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因为”和“由于”,既可作表原因的连词,也可作表原因的介词,我们要仔细区别。作连词1.“因为”和“由于”可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里,表原因。如: (1)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2)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  相似文献   

10.
江孝林 《高中生》2011,(3):16-16
“以、因、与”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这一特点在近年高考中被反复检测,且命题者在命选择题时故意设置陷阱,要求考生判断意义相近甚至相同但用法明显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14.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15.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6.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You ean’t have this football back_you Promlse not to kiek it at my eat again,”the old man said fin刀ly. (2006广东) A .bee阴se B.sinee C .when D.until「解析]D。此题考查until作连词的用法。until作连词用于否定句时,表示主句的动作在从句的动作发生之后才开始。一般译为“直到……才……”。本题含义是“直到你答应不再把球踢到我的猫才能把足球拿回去。”until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词汇之一,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但考生往往对它的用法比较模糊。为帮助大家掌握其用法,下面就结合例句对这个词…  相似文献   

18.
“和”的用法看来很简单,一是作为介词,表示相关、比较等,如“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二是作为连词,表示联合关系,如“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和”在2009年各省高考题中出现了12次,可见并不简单。本文想谈谈与“和”有关的病句题的解答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一“以至”与“以致”读音相同,词性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很有差别。“以至”的义项细分有二:一是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递增或延伸,相当于“直到、至”;二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之深而形成的结果。两种意义的“以至”有时也都写作“以至于”。“以致”连接表示因果的分句,上文说明事态的发展、变化,下  相似文献   

20.
NMET2002“短改错”第85题考查的是连词的用法。这道题是:I was so tired that I fell as leep at the momen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正确的改法是去掉句中的介词at,由the moment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很多考生做这道题时不知道去掉at,认为在句中用at the moment是正确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种由其它词类转化而成的“特殊”连词,下面对它们作一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