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期间,谢觉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担任重要职务,为解决因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而造成的边区财政困难,他持续关注边区的经济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思想,尤以盐政问题最能体现这一点,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过于强调统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食盐运销战略;坚决反对垄断,对走私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我党创建的陕甘宁边区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中心.保证陕甘宁边区一切抗战费用的支出、保障边区的财政供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边区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战胜了一切困难,通过外援、税收、公债、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各种途径筹集边区抗战所需的一切费用,保障了边区的财政供给.这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坚持抗战,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保障财政供给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创起步(1937—1940)、稳步发展(1941—1942)、工业产品达到基本自给或半自给(1943—1945)这样三个阶段。边区工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党的重视和正确领导、良好的组织经营和艰苦创业精神、整风运动和劳动竞赛。边区工业发展的作用巨大: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繁荣了边区经济,保持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内革命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并未重视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此时中央苏区内的食盐供给量勉强可以满足内需。四年后,即以1931年为分水岭,国民政府为阻碍中央苏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渐加强了对中央苏区的封锁,发布了一系列强化对中央苏区封锁的政令;封锁对象和封锁力度不断趋于严格。到1933年,国民政府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达到顶峰,以经济封锁形式逐步代替军事行动,有效地遏制了中央苏区的发展,导致中央苏区的食盐流通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5.
陕北有句俗话说:“三边有三宝:食盐、皮毛和甘草。”食盐是三边也是整个边区三大特产之一。食盐在边区抗战史上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和作用。本文就此作些粗略探讨。一、陕甘宁边区盐池概貌。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直辖五个分区:延属分区、绥德分区、关中分区、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边区的食盐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边分区的盐池、走边两县,其次三边分区的靖边县张家畔一带有部分内蒙食盐运入边区后转口出境,政府在张家畔设税局征收过境盐税。另外,绥德分区米脂县的三是峁有少量盐出产。本文边区盐区主要指三边分区盐池、定边两县盐的生产、运输…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在人口增加、消费量增多的刺激下,商业贸易也随之发展了起来,但是由于当时边区工业尚处于初创阶段,物资匮乏、对外贸易仍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具有承担商品流通,带有客栈、货栈、中间商性质的私营过载栈得以迅速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突破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下,公营过载栈也随之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推广植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代,陕西就有植棉的历史。清末民初,陕西的延长、延川、固临植棉不下八万亩,皮花产量在60万斤左右,可自给1/3。[1]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旱灾和洋布的冲击,这里的植棉和家庭棉纺织业消失殆尽。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植棉作为边区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使边区旧有的棉区得到恢复并使植棉区不断扩大。本文就边区推广植棉的问题作一论述。一、边区推广植棉的政策1939年,边区开始推广植棉。当时,由于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边区外的棉纱、棉花和布匹进不来,这就要求边区…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由于缺乏准备,包括关中分区在内的整个边区因此陷入通胀危机的泥淖中.面对危机,习仲勋领导的关中分区贯彻边区指示,通过发行公债来回笼货币,加大盐运来增收外汇;发展煤炭产业来缓解通胀.在其努力下,分区的通胀得到明显遏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年谱(中卷)》若干史实说明(续六)刘益涛三十四、关于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政策的争论(本书第307—308页、313—323页)在1941年6至8月间,边区政府领导人和边区党、军领导人就财政经济一系列方针政策发生了分歧和争论。当时边区财政经济进入...  相似文献   

10.
戎子和是我国经济战线的著名领导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戎子和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晋冀鲁豫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为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经济凋弊,财政拮据,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盐税显得极为重要,但这一时期的盐务政策混乱不堪,因此辛亥革命时期的盐务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改革而进行。由于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盐政的干涉以及传统封建盐务旧制度与旧势力的阻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盐务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清代盐税与田赋是云南财政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民国初年.盐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亦住居第二位,仅次于田赋。而1915年云南护国讨袁,军费的主要来源亦为盐款。可以说,盐课税是云南财政收支的支柱.它在财、政、军、文各个方面都参与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末开始,云南的私盐活动日益增多,到民国时期更有进一步泛滥的趋势.由于食盐上关国课,下系民食,故私盐的出现对民国时期云南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影响了地方的财政税收,也对原有的盐业生产和销售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积极方面的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政府非常重视盐官的设置。尽管长芦盐区的产量、盐课收入不如两淮,但也是清代非常重要的盐区,因此对长芦盐官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奖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要偿付赔款、借款等巨额费用,在盐税的征收上附加了许多条目,并且开始以盐税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以此来解决财政困境。从此,中国盐税权制开始动摇。民国初年,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借款,我国盐税权制逐渐外移,虽然还保留了云南部分盐税使用权,也已经对云南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角度探讨南宋赣南私盐和盐子狱的动态演进。认为赣南私盐和盐子狱随着南宋军事斗争和财政状况的演化而或缓或剧,具有阶段性、跨区域、跨族群互动的特点。赣南盐子狱和私盐的盛行,反映了孕育期赣南客家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和宋代工商业力量成长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的盐政改革基本体现了其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但在改革中出现的"验票"之举,却明显违背了其意旨。"验票"是南京国民政府摆脱财政困境的权宜之策,它构成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环节,有效地限制了专商与地方势力的联系,使盐商就范于以取得中央政府承认来换取自身利益的保证。所谓的南京国民政府验票的"政权基础说"以及验票的盐商集团"撵金运动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宁波府中举进士与三鼎甲的人数,来说明宁波科举业繁荣;然后从经济自然资源、城乡集市数量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盐业发达与盐场课司税收多;宁波对外开埠后,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收入增多;金融钱庄的发达;清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宁波明清建筑业;洋行买办行业发展等九个方面,来论证科举文化事业的发达,其后面有着经济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中国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书院教育虽然以科举为目的,但是古代一些书院还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建树的杰出人才。清代扬州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当地盐商雄厚的财政支持。这些重要条件给书院学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以后形成清代扬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盐税这一细小切口,通过阐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设计、实际操作过程,分析了使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发生断层的各种制约因素。并运用财政学和税收学的方法,评价了盐税改革的正负效应。揭示国民政府以不断提高税率为主要的改革手段,根本无心于建设、厚植税收基础的真相,说明国民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为了统治集团的一己私利,而其结果是与其政策取向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