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先意向"是意向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塞尔在其语言哲学中对"在先意向"的研究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假设"在先态度"的存在。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可验证这一假设,并通过语篇分析证明这一假设在语篇分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有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成人和儿童参与其中(尽管并不总是有目的的和意识的),指向于儿童积极的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布伦坦诺最早将意向性概念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后来,胡塞尔使之成为重要的现象学概念.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解读教育学意向,以探寻教育学意向在教师反思、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伦理规范的存在及本质与人类的意向相关,它所具有的规范性特征和权威力量,是由于人类意向性地将其作为规范,集体意向性地赋予其"地位功能".集体意向性使"我们"之间具有了相互针对的一定权利、责任,形成某种相互的要求,这是理解伦理规范及其规范性特征的基础.伦理规范与意向之间的相关性对伦理规范的基础与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布伦塔诺区分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以及相应的两种感知,并在心理现象中进一步划分了表象、判断与情感活动,这些心理现象不是表象便是立足于表象之上。表象的意向关系是一种指向对象的关系,判断与情感活动则是一种对立的意向关系。胡塞尔认为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是含糊而有歧义的,因此他对布伦塔诺关于两种现象的划分与心理现象的定义进行澄清,将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改造为作为实项内容、立义特征与意向内容之统一体的意向性,并针对心理现象的定义提出了意向体验的定义,即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客体化行为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意向性理论的视野下,视角对语篇语域的构建是一种意向性解释。对于同一情境的描述,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视角,视角的取向受制于人们交际的意图或意向。意向性指引下的视角选择直接影响到语域因素的变量,这体现在:当视角关注语场因素时,语篇的信息焦点会发生变化;当视角关注语式因素时,语篇的信息传递技巧和效果会不同;当视角关注语旨因素时,语篇正式程度会受到影响。同时,人们交际的意向会通过视角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汉英两则玉兰油广告为例,从意向性角度(intentionality)对广告文本语言建构进行解释。从意向性理论来看,广告文本是创作者以意向态度为基础、针对广告受众的心理感受所做的具体语言表达,具有指向性和特意性,目的在于引发潜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实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意图。心理取向、心理估量和心理状态这三种意向态度是广告文本生成的重要参数,参数选取不同导致广告文本呈现不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而审美性接受是与意向性接受有别的另一种接受图式。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解视角,从描述逐渐转向解释、后结构和后意向;从追求现象本质逐渐转向关注意义的主体间性、情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比分析意向性的视角差异,并系统梳理本质、情境、生成、生产/激活的现象凸显脉络,有助于引导教育技术研究更为关注技术现象的情境意义和个人价值,尤其是借鉴指向社会变革的后意向现象学方法论,探索研究者范式思维、学习设计建构和技术调节实证探索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五大前沿问题之一。它不仅被认为是心理现象的独特特征之一,而且被认为是社会认知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分析了相关概念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心灵哲学围绕意向性的理解、意向性在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中的作用等所形成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及其论证。  相似文献   

12.
语言转述的意义构建及理解,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语言转述过程中,转述人要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存在着说话人的意向性及转述人的新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转述中的认知语境的作用,对英语语料中语言转述实例的分析表明语言转述过程的成功建构与理解是认知主体意向性的扩散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以塞尔意向性理论为切入点,分别考察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意识、教育意向性、课程决策、对话教育和学习共同体等,析分意向性在主体性教育整个要素、过程、环节中的重要功能、意义与价值。认为主体性教育中的意向性世界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沟通个人心灵与社会制度实在的世界。主体性教育的意向性世界是一个开放性、建构性、可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论说者有意或无意,不同的听者都会有不同的推理及解读,可能会产生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听者有心"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格赖斯会话隐涵义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语言学和翻译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理论模式以说话人为出发点,提出意向交际的观点,设想说话时遵守合作原则,并设想在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听话人要推导出话语的隐涵义。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切入点,并结合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中的一个选段为例来探讨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行动是人所独有的运动方式,是人的特殊本质之一。关于行动的分析、解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从分析行动的本质特征入手,探讨了围绕行动的解释、心理因果性及其可能性根据、心理内容的因果性等所展开的阐释、争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频繁出现并传递交流信息和意图。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商务谈判中有意沉默的会话含义及其对谈判效果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同时,考虑到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商业行为,必然存在文化差异,事实上东西方对沉默含义及功能的认可确实存在差异,导致东西方对沉默理解差异的三大因素是语言观、宗教因素及交际文化观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条核心理论,在会话含义分析方面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幽默作为会话含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产生与发话者、受话者、话语信息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发话者为了追求幽默效果而故意在话语信息的数量、质量、关系以及方式等方面做出的语用偏差,从而使得受话者在含义的推导过程中感受到话语的幽默性。所以,用合作原则来分析幽默话语的生成之因,不但可以挖掘出其内在的语用运作规律,而且也为幽默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19.
日常对话中,语言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真实意图通常有一定距离,会话含义研究由此开始。格赖斯通过合作原则来解释会话含义产生方式,利奇、布朗和列文森则提出礼貌理论来阐释人们违反或遵守合作原则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及非语言行为来分析会话含义的实现及解读,从而促进交际双方对话语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不礼貌言语的突出特点是言说内容威胁到听者的面子,使之感到不快、尴尬。文章通过对Verschueren的顺应论进行改善,将其分为表层顺应和深层顺应。表层顺应即维氏的语境顺应,增添的深层顺应包括交际策略顺应和交际态度顺应。改善后的顺应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该类日常生活中,既表达了言者对听者尊重的交际态度,但言说内容又极其不礼貌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