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疆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宝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新疆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及其学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集中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叶大兵是当代民俗学界的学术前辈,他致力于在国家文艺政策指导下开展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其民俗学研究路径的选择明显受到时代变迁、文化政策转向和个人职业身份的影响,其学术兴趣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治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民俗学人,我们不满意民俗学的现状,我们批评国家没有给予民俗学应有的位置,我们对民俗学可以为国家的学术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充满期待。所以,我们冀望把民俗学纳入国家的学科建设项目,通过民俗学的发展来双赢、多赢地回应各方面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所谓纵向维度即时间维度;所谓横向维度即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是由古代民俗文化和当前传承的民俗文化构成;从空间维度看,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本体是由多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区域民俗文化构成。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呈现出多元化或多样化特色,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任何学科的学科体系中本体研究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任何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民俗学学科本体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各民族民俗文化在碰撞、磨合、再生及共存的嬗变过程,形成了守望相助,和睦共生的和谐民俗文化场景和氛围。发掘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是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1991年,钟敬文提出了"民俗文化学",这可以看作他在最近20年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核心性创新概念,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民俗文化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有民俗学自身学科意识需要加强的情况,也有整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尚与民俗学发生割裂的情况,钟敬文在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促成了他提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民俗文化学"不能仅从民俗学单一发展的需要上理解,因为它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整体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从民俗学的建设来说,"民俗文化学"学科的提出,却包含着文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这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魁立先生作为早期中国民俗学界少有的具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中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授课、演讲、招收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工作中来,开设了包括"中国民间文学""民间叙事学""欧洲民俗学史"等在内的多门课程。以今为界,刘魁立先生20年前的学术思想及相关成果集中收录在《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由点及面,梳理该论集的相关学术脉络,对于更为全面的把握当前民俗学教学与课程现状、制订更为合理的民俗学人才培养方案,多有良益。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俗文化的专门学科,其自肇始,就与我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民俗学教育的发展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在迅速成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分析了民俗学与高职教育的相互需求关系,提出高职民俗教育是我国民俗学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设计了民俗学走向高职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13.
徐鹏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2):37-40,58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现代化历程向晚期现代化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欧洲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术语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中文化、种族和民俗文化等关键术语在晚期现代化的欧洲社会、政治空间中渐渐脱离其原有的学术内涵,具有向通俗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化演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民俗学学科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最著名的学术中心,在改革开放后20几年中进入了发展的高峰.钟敬文率领学科点队伍实现了从民间文学向民俗学的拓展;不断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和学术主张;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建立了民俗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这段经历所得到的基本经验是,学科的开拓与前进,必然是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学术创新的过程.学科特色及优势的形成,根源于不断开拓与探索的实践.学科今后必须坚持学术创新精神,同时要适应全球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全面建起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温州侨乡形成的独特性,成为温州特殊的区域文化现象。从民俗学时空理论的视角,以温州侨乡为中心,将跨国移民、侨乡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相联系,并对这一区域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是一种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16.
泛民俗学就是对现代社会里有关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新出现的人为的或者自然的)现象和流变过程进行研究的民俗学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泛民俗现象由于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具有民俗色彩的东西,过去大多数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但是更确切地说它应该说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而泛民俗学的出现就顺应了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把使鹿鄂温克人文化作为民俗学的一大民俗事项,将其看作民俗学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阐释,并从民俗学的四方面功能来分析。文章考虑到敖鲁善雅使鹿鄂温克人这一特殊的族群中的独特生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信息,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的民俗学和宗教学文献内容非常广泛,重点阐述解放前1890—1949年民俗学和宗教学文献概况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经济民俗文化学的产生背景、学科的内涵与性质、研究的对象。认为经济民俗文化学产生于特定的经济民俗文化整合 ,是特殊的民俗文化学 ,而且是一种应用民俗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