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动因、文化视野、心理维度、传播效果、产业经济等五个方面对电视娱乐化浪潮进行了审视与反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失调、文化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竞逐、受众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变革以及经济利益链条的合力打造与共享是当代中国电视娱乐化浪潮发生的深层原因;而电视娱乐化现象在传播效果上所引发的传统伦理世界的解构与建构,则是其在传播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时下,娱乐已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媒介的娱乐化浪潮也标志着中国媒介文化的转向。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如何解读这一现象?本文在梳理我国媒介文化娱乐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选取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两种理论视角,对传媒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于丹现象"是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在21世纪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发展、变动的产物.其特点是一批从以往的学术圈子走出来的学者,借助电视传媒对古代经典进行个人化、通俗化的解读,达到向公众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趋向,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但于丹式经典解读没有能够起到很好调和学术研究的专业需求与大众接受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至在解读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需要对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既要有个人化理解,又要遵循必要的学术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新闻评论娱乐化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当下新闻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探析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原因需要从当下文化语境的重要方面——大众文化来研究。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不同,它以"大众"为幌子实现了文化的"媚俗",其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和接受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娱乐化。结合大众文化的理论和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实践是探析当下新闻评论娱乐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产生,与市场经济及西方媒介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当前电视选秀、学术明星、网络娱乐等大众传媒娱乐化的现象,在改变以往我国媒介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台湾和大陆数家媒体对连战的和平之旅进行了现场直播和追踪报道.通过台湾各大电视台对这事件的报道观察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的、猎奇的、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7.
如今,随着各类大众参与性选秀节目的热播,反映出目前中国节目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也迎合了社会的一种需求。选秀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大众参与性,它虽然是非主流节目,却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电视节目娱乐化也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发展过程。但这类节目要克服庸俗化和粗糙化,并且应该提高节目的文化品味,以避免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要想弄清“学者化”的涵义,首先应该弄清“学者”的问题。“学者”虽然可以与“学问”、“学术”分别划等号,但由于“学问”与“学术”之间存在质和量上的差异,“学问”性学者与“学术”性学者却不能划等号。如果我们承认做“学问”也是“学者”,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让某些“学问性”学者化一化,使之化成“学术”性学者。在“学术”性学者的基础上,再让某些人化一化,使之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做编辑的人,应该主动自觉地朝着“学者化”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是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与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播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文献作为沟通历史学术文化与人们之间的桥梁与媒介,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文献"的传播符号体系中,图像符号具有特殊的传播力,尤其是在学术文化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大众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学术知识谱系中,文字符号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图像符号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学术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图像语言手段在学术文献中的运用,采取科学的传播策略,以求真正发挥图像的传播力,紧跟图像文化传播时代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微电影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一大批各种题材的作品抢滩影视媒体和各大网络。由于缺乏引导,加上微电影创作队伍的“草根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许多微电影作品存在追求感官刺激,身体叙事过度、语言粗俗等媚俗化倾向。为了使微电影创作能够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面对微电影创作在取材、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上的种种媚俗化倾向,必须加以批评引导。只有克服媚俗化倾向,中国的微电影创作才能跃上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娱乐新闻是在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下为迎合现代大众的娱乐消遣需要而生产出来供其消费的信息产品.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国内的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尽管出现了一片繁荣的局面,不过节目形态发展的时间较短,传播内容、传播功能和传播形式上都还没有成熟,节目的制作者也把娱乐消遣作为节目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价值目标,把商业化的运作手段作为节目的经营策略,这便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电视新闻消费模式,很多问题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是对高深知识的规定。在高深知识的性质上,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高深知识与认识论高深知识既有其内在合理性又存在不足之处。在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有利弊。关于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能被相互取代。学者作为高深知识探究的主体,只遵守外在规范或只坚持内心信仰,只崇尚学术自由或只强调学术责任都有失偏颇。在划定高深知识边界的基础上,布鲁贝克重构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厦。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精英和大众二者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布鲁贝克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融合。学者要既遵守外在规范又坚守内心信仰,在探究的方式上,学者要平衡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娱乐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化新闻因其趣味性和刺激性遂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欢迎。尽管理论界目前对新闻娱乐化尚无定论,但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而官方意志的默许则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因而电视新闻娱乐化逐渐兴起,并呈现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媚俗化倾向亟待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6.
竞技类节目在2008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全民参与为传播目的,将音乐、娱乐、竞技融为一体的全民K歌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这些节目因形态新鲜、内容新奇、全民参与、贴近观众等特征,推出后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战绩,成为在选秀节目逐渐淡出电视荧屏后,又一可以掀起大众狂欢的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挑战麦克风”正是全民狂欢与身体消费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的表面现象 ,隐藏其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是我们最终追寻的目标。大众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动力 ;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 ,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 ;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对“学者化编辑”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化编辑"简而言之就是"学者化了的编辑",提出这一命题是顺应中国学术发展的要求、编辑学研究和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要求。实现"学者化编辑"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培训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特色栏目"带动编辑学者化和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电视节目排斥电视文化所应有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淡化传统综艺节目的教育导向功能,荧屏上的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现象导致了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文化走向粗糙粗俗的现象令人担忧,而把关人的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和反馈。  相似文献   

20.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传播分徽州区域内传播和区域外传播两类。前者导致徽州区域内学术文化的整合,徽州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一体化现象;后者是徽州学术文化向其它区域的扩张,并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风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空间传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不平衡性、传播强弱程度的时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