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3年,J. K.罗琳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的化名完成了小说《布谷鸟的呼唤》,小说中卢拉·兰德里的善良、科莫兰·斯特莱克的锲而不舍以及罗宾·埃勒克特强烈的责任感代表了人性之美。而约翰·布里斯托的贪婪、罗谢尔·奥涅弗德的自私以及弗雷迪·贝斯蒂吉的冷漠代表了人性之丑。人性之美和人性之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使整部小说闪烁着温暖人心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2.
<天火>以凝重而不乏诗意,现实而略具魔幻的笔调多方位展示了一幅以文革为底(背景)的人性之图,拥有普遍的历史感和普遍的人性指向.阿来是要通过权力来揭示人性的秘密,多方位呈现人性的原生态,不仅包括人性在强大权力背景下的扭曲、异化,更有尚未泯灭的人性之美、纯净心灵、高尚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都选取了三个方面的创作视角,即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他们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在思想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上,鲁迅比契诃夫更加深沉、严肃.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人性管理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入,人性管理是管理理论到实践的回归,在教育管理中实行人性化,是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之必然.本文从人性的本质、教育人性管理的意义、内容、实施等几方面阐述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影《辛德勒名单》在情节发展和对比中影显了人性美丑,体现了人性复苏之美.细节对人物内心的表现,情节和悬念的巧妙设置,都使影片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人性研究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静止和永恒的人性,因此去追寻那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显然是徒劳的.它看似一个无解的"谜”,其实人性在哲学中应是常设常新的问题,人性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人性充满着时代气息的清新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才能解开"人性”之谜底.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性善论以自然哲学观为基础.卢梭认为,人本性善良,但在后天的发展中受不良影响使其扭曲.根据人性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卢梭提出了他的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教育理念是对人性异化的矫正和人性发展理想之道的设计.卢梭的性善论及其人性发展的阶段论在教育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孟之积极人性观认为,人性有不断完善并有达到至善、成德的可能.孔孟以此为基点在政治理想上构建出明君清官统治的圣贤之治.由于孔孟之道过分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而弱化了制度的作用,长期以来,致使制度建设处于迟滞状态.这样,在制度匮乏的情况下,主要靠人性自律则无法抵御政治权力的诱惑,为政者的腐败就成了社会的常态.长期发展,民不聊生,百姓又无路可走,只有揭竿而起.暴力革命又无法长期遏制或根除政治腐败,虽王朝更替不断,社会却仍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孔孟之积极人性观最终陷入困境之地.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讨论的人性有本然性和应然性两个层面的含义,人性受之于天,是其本然之性,人性应符合于自然,这是其应然之性.大部分人是不能自发合乎于“道”的,人生学习和修养就是认识性和反诸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载人性学说历来为后世儒家称道,学者也颇多注意与其细分天地、气质之性的哲学意义.从其人性学说的立场来看,张载继承孟子性善一派的观点较多,但从其致思路向和学说的阐释上来看,张载哲学有比较明显的综合孟子、荀子人性学说的特点,这一综合将问题引到了人性学说的天人分野的维度.本文试从此入手,对张载人性学说的内外依据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讨,人性必然包含各种本能的欲望,上党乡土作家荫成将人的口腹之欲置于一个特殊的饥馑年代进行书写,必然凸显出此种欲念的魅惑性之强,覆灭的可能性之大以及欲念作为人性本原的坚不可摧,从而肯定了人性之永恒。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和萧丽红把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观念融入作品中由此延伸出了对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热情肯定,对于在日常人生中的仁爱之心给予了热烈的赞美,渴望通过作品找出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精华来复苏和重塑我们民族新的文化人格,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性.优美人性表达是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的边缘地带孤独行走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深刻表现了原始神性被消解后的文明之痛和自然生命解体后的人性之忧.他们召唤着自然人性与巫术仪式的回归,让在理性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恢复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重建人与自然谐和的精神乐园,实现重造国家民族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