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主回答道:“哦!不是的,父亲。那不是巨人,只不过是只非常丑的青蛙。”“青蛙!它找你做什么呢,女儿?”“哦,亲爱的爸爸,我会告诉您一切。昨天我在森林里的喷水池旁玩金球时,它滚到水里面去了。那只青蛙帮我把球找了回来,而我答应它可以到城堡来做我的朋友。我以为它不可能从水中跑来找我,但是现在它已经来了。”就在此时,传来第二次敲门声,一个声音叫道:“国王的女儿,为我开门。你曾答应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国王说:“既然如此,女儿,你必须信守你的诺言。立刻让它进来。”公主不得已只好去开门,青蛙跟在她后头跳进来。当她坐下时,青蛙叫道:“把我抱起来坐在你旁边。”起初她不肯把它抱起来,但是父亲告诉她让她把青蛙捧起来放在她旁边的椅子上。当青蛙被放到椅子上时,它跳到桌子上说:“现在,把你的小金盘推近一点,我们一起来吃东西。”公主照它的话做了,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她非常不愿意。最后青蛙说:“我累了,所以现在带我上楼到你的小卧房去。让我们一起睡。”当公主听到这些话时,她哭了起来。她害怕这只冰冷的青蛙。她甚至不敢摸它,而现在它竟然要睡在她漂亮的小床上。但是国王对她说道:“不要瞧不起青蛙。当你有困难时是它帮助了你。”于是她用两根手指头夹起...  相似文献   

2.
萧瑟凄凉幽冷寂寥──从《金瓶梅》的自然景物描写看作者的审美情趣杨敏在中国人的笔下,一切自然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染上了作家的主观情绪,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意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对于作家来说,那些自然景物既是客观外在的物象,又是自己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简单地说,在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融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会寄托情思,强调感情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历史的终极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不过是人化了的自然,因而社会界同自然界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即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当自然科学家们按照机械决定论,把凡是起作用的某种原因作为事物的终极原因而“弄糊涂了”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终极原因就在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事物因果系统中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他说:“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相似文献   

7.
王老师:您好。我在作文中,常常费了好大的劲,但是老写不好。老师总是说,我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我真苦恼。您有什么好办法吗?如果能帮助我从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那我就十分感谢您了。萧浩文浩文小朋友:你好。看到你的来信,我想告诉你:“作文是可以写好的,但是,要花费大力气。”现在,我就向你介绍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学会描写,为文章增色添彩”。你想学吗?描写,是在作文中常常运用的方法。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性质、特征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让人看了能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叠音词常出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中,它往往是把一些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等的形容词叠用,来表现一种诗化的意境美。比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来表现春的勃勃生机。写春草时,用“偷偷”写它钻出土时活泼的情态,用“嫩嫩、绵绵”写它柔软的质地,用“绿绿”写它鲜明的色泽。写春风时,用“悄悄”写它逗人喜爱的情感。写春雨时,用”密密”写它既多又细的特征。写  相似文献   

9.
王老师:您好!我的作文常常费了好大的劲,老是写不好。老师总说,我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我真苦恼!您有什么好办法,帮我跳出作文的苦海吗?这里先谢谢您了!萧浩文12月5日浩文小朋友:你好!看到你的来信,我想告诉你:“作文是可以写好的,但要花费大力气。”现在,就向你介绍一个好办法:“学会描写,为文章增色添彩。”描写,是在作文中常常运用的方法。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性质、特征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让人看了能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先看这样一段话:春天,原野变绿了。叶子长出来。阳光照…  相似文献   

10.
在记叙文学习中,写景状物文的阅读往往让同学们有点头疼,甚至读后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一些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一、把握景物特征景物是有其特征的。一提到竹子,大家就知道它“虚心、有节”;提到梅花,就知道它“傲寒凌风、坚贞不屈”;提到菊花,就知道它“恬然自处、傲然不屈”。我们在阅读时应首先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眼中,该景物有何特征。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二、明白景物与人的关系作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对景物的态度也不同。陶潜爱菊,苏轼爱竹,刘禹锡爱莲,真可…  相似文献   

11.
HAONIANZUOWENFUDAO有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玩过。这个游戏很简单:让一位同学上讲台,背对着下面的同学,再叫另一位同学在下边描述某个同学的特征,譬如说长什么样,穿着怎样,声音如何等等,然后要上边的那位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所说的这个人是谁。下边的同学描述人物的特征越明显,上边的同学就越容易猜出是谁。想想我们的作文,其实也一样。不管你是写人、写景、状物或是其他,只有当你写出了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你的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让人更容易记住你的文章。一位同学写的《靓妈…  相似文献   

12.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8,(14):32-32
“我是一个喜欢自然的人,喜欢研究的人。与自然世界多接触一点,人也会变得不一样,你会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当陈蕾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自己热爱的自然学科时,你就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对自然学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让意境再现     
诗歌与小说、散文不同,小说、散文是通过客观描写来表现主题,而诗歌却把饱满的感情作为自己的生命,并以它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小学课文选编的古诗,绝大多数是山水诗。山水诗不是山水照相,山水画也不是植物标本和自然地理的图解,它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对客观景物作主观的、能动的表现。因此,一首山水诗反映的是作者的意趣、情志,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凭借景物抒发出来。所以,教古诗“明中心”的基本任务,就是再现诗的意境。“意境”“,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  相似文献   

14.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门可以把两个世界合在一起,也可以把两个世界分开。每一扇门都会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一旦丢失,你就会失去观赏门内风景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一扇门,在漫长的生命中等待钥匙的发现。当你和每个朋友快乐相处时,25ZUOWENSHIJIE[简评]习作的标题是“门”,但聪明的读者读后可发现,作者要写的并不是物质形态的门。她要表达的是“当你和每个朋友快乐相处时,就像走进一扇门”。在这里作者借用了门的象征意义,较好地运用了散文的写作手法。她就像走进一扇门,看到了美丽的景物。当你真正用心专一地去看时,或早或晚,你总会厌倦的;而每次你总留下一…  相似文献   

16.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7.
左手·右手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思考了。———题记我问你:“一滴水,快乐吗?”一滴水努力地扩了扩胸变成了海,做了几个俯卧撑于是澎湃起来———你可以猜想她是快乐的。可是如果一滴水长久地休眠在咆哮的波涛中———你也可以猜想她是不快乐的。叔本华说:“事物本身是不变的,使它改变的是人对事物的看法。”一个年轻力壮的少年被敌人关进了不见天日的死牢,敌人并未残下毒手,唯一的惩处只是把他强行淹没在一片寂寥与黑暗中。不出一个月,少年无疾而终,死时双目圆睁、无光,只有深不可测的空虚。我们再来讨论少年的快乐与否显得有…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日记起步、写话等训练后,同学们似乎已经觉得写作文不是那么难了。是啊,作文不就是用笔“说”话吗?只不过用笔“说”的文字比用嘴说的话语要简洁些、更有层次些!但是,当我们对写作文不再感到那么陌生的时候,却发现作文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明明用嘴说出来的是一件很精彩的事,我们用笔“说”出来的却只有寥寥几句话;明明在眼中是一处很优美的风景,我们用笔“绘”出来的却只有单调的轮廓。那么,怎样解决这面临的困惑,登上写作的新高度呢?其实,我们可以调动身上的五员大将——眼、耳、鼻、舌、心来写活文章!请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五员大将”有什么能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帮你看清事物的颜色、形状,看清人物的动作、神态;耳朵能帮你听清大自然里许多事物发出的声音;鼻子能帮你闻清不同东西的气味;舌头可以帮你尝出事物的酸甜苦辣;“心”这员大将的作用就更大了,虽然它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事物,但它却可以帮你感受到各种情感。如果在写作文时,把这“五员大将”的能耐展示出来,那你的作文就再也不愁写不具体、写不生动了!很多同学都爱吃一种食物,它的名字虽然不好听,但吃起来却是又美又香,那就是——臭豆腐。你运用这“五员大将”来试一试吧!当你还没走...  相似文献   

19.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第114页,在论证“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有这样一段话:“……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里似乎把“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同于“实践结果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样表述当然不能说完全不正  相似文献   

20.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