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边疆地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把握边疆地区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祖国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防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四个角度对边疆地区高校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舆情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扎根于教育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理念,以西北地区民族高校为载体,从行为、生活、思想等三个方面入手,解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高校教育中的现实困难及挑战,并为民族高校构建教育共同体提供实践路径,为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对象,应融入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普遍性的同时,注重特殊性,提升工作实效。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形成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外部环境,培养积极意志品质,助力各民族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8.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各族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引领,通过思政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教育,有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推动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大家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亟须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巩固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时代英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铸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对地方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行研究。要注重培育途径的多样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0.
民族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之一,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文章以“纲要”课为载体重点梳理了“纲要”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料内容,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523”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两条主线、五大“语料”模块、两大平台、三段式教学活动,以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并使其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相似文献   

11.
情感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的情感认知、共享的情感内容、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新形势下情感传播的泛化、分化、极化特点,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要通过夯实民族情感认知、打造民族情感话语、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妥善处理负面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通进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族际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北京市M大学12位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次,通过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东部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认知、民族文化知识、多形态教育涵化、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动行动、族际交往场域六个关系范畴内。最后,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1)挖掘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资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2)调查分析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双位需求,构建学生实践共同体以增进族际间文化互动;(3)开展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增加师生族际接触频次以弥合交往鸿沟;(4)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外化于行;(5)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效;(6)建设和合共美校园以延伸交往交流空间,保障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建设好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大局,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青海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铸牢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文章通过调查青海高校在铸牢中华民...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其具体实践缺乏明确的内容指向性。尤其是缺失心理学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关照,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外烁论倾向明显,进而忽视了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为应对此问题,应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依循对象—主体—内容的逻辑,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研究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在于使各民族成员的认识从“中华民族复合体”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使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有效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五个认同”的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在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良好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力的人才方面。从历史依据来看,民族院校在坚守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人才目标、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和保障各民族平等受教育权中均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面临“两个大局”的内外部新形势;时代变革也引发了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德”与“才”取向之间的张力与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世代更替、内容滞后、方式单一等现实挑战。为此,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要通过增进“五个认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两支队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专业培养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等路径,为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长效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多、生源广、文化差异大的西藏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当前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西藏高中思想政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节庆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加强对少数民族节庆的功能探索与发展研究,以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落细落实。基于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庆的考察发现,作为仪式的少数民族节庆具有社会互动、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在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调查也发现,目前存在各族群众节庆参与度差异较大、对民族节庆文化内涵缺乏足够认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不足等问题,以至于上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亟须提升少数民族节庆的共享性、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节庆中文化内涵、推进节庆文化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充分发挥以少数民族节庆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