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以广东省5名优秀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对50km团体项目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寻找此强度下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训练监控方法在此训练中的应用。方法: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及相关指标、分析出无氧阈及其对应心率数值,同时将心率表结合测试的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监控训练完成情况。每周一晨测试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结果:经5周冬训后,最大摄氧量没有明显变化,无氧阈心率明显升高(P〈0.05),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第3、4周Hb、T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CK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第3周BU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3周与2周相比,Hb明显下降,CK、BU明显升高(P〈0.01);4周与3周相比,Hb明显回升,BU明显下降(P〈0.05);5周与4周相比,Hb明显升高,CK明显下降,T明显回升(P〈0.01)。结论:5周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手段(10km×3-4组等),可以明显提高50km团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身体机能变化趋势与运动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训练强度较大,但机体能够承受,训练量还有提升空间;心率表和无氧阈心率及最大摄氧量心率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监控训练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2名国家竞走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进行身体机能监控,综合分析其高原训练期间血清睾酮(T)、皮质醇(C)、睾酮/皮质醇比值(T/C)和血尿素(BU)变化特点,探讨赛前高原训练中运动员体内物质代谢调节与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第1阶段T水平上升,后3个阶段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C整体呈上升趋势;T/C值逐渐下降,且运动员a较运动员b下降明显;BU水平呈先下降后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受运动负荷控制、运动员个体差异和高原饮食的影响,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对机体物质代谢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核心力量与一般力量训练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名女子公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核心力量和一般力量训练后即刻和次日晨的CK和BU进行测试.研究表明,与最初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相比第4周训练后即刻运动员的CK和BU值显著下降,次日晨CK和BU也较大幅度地下降.一般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与速度力量.训练后即刻CK和BU随着训练的进行呈现下降趋势,次日晨运动员的CK和BU值较低.在训练中测试血乳,结果表明力量耐力训练乳酸堆积较高时,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时间并没有因为负荷增加而延长;快速力量训练后即刻乳酸积累较高,经过间歇血乳酸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探讨赛前训练周期中武术套路男子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清尿素(Bu)、血红蛋白(Hb)和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及T/C值变化的规律。在7名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期三周的赛前训练期间,分别在赛前训练周期开始前、训练周期第1周、第2周、3周末测定CK、BU、Hb和T、c值。结果: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赛前训练第1周,运动员CK值和c值显著升高;赛前训练第2周,运动员CK、BU和c值显著升高,T和T/C值显著下降;赛前训练第3周,运动员CK值显著下降,BU值显著升高;赛前训练周期中,Hb值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赛前训练周期能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通过调整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得到恢复,表明赛前训练后运动员获得良好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子足球运动员在一个完整高原训练周期内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方法:以11名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测试。结果:1)RBC、Hct、Hb氧转运指标在高原训练期间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BUN与CK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增大;3)C值在高原训练期间较为稳定,T与T/C表现出高原训练第1周增大、第2、3周逐渐减小的特征。结论:1)4周高原训练未改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2)CK与BUN对运动负荷反映较为敏感,可作为日后进行机能评定的重要指标;3)血睾酮水平受负荷的影响较高原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大强度间歇训练手段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名备战全国“十三运”的云南省自行车队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 S组训练方案采用SIT/耐力训练, H组训练方案采用HIIT/耐力训练, C组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耐力性训练;训练持续3周。训练前后进行递增负荷测试和有氧运动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绝对值(VO2max)、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kg)、每分通气量(VE)、最大心率(HRmax),并通过公式计算每搏输出量(SV),以及测试递增负荷后即刻血乳酸(BLA)、最大有氧功率(P)和40 km个人计时成绩进行了测试。结果:(1)3周训练后,S组运动员VE、HRmax、SV、VO2max、VO2max/kg、P和ITT40k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H组运动员VE、VO2max/kg、ITT40km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增加(P<0.05),BLA有显著性的下降(P<0.05)。(2)S组运动员ΔVE、ΔHRmax、ΔSV、ΔVO2max、ΔVO2max/kg、ΔBLA、ΔITT40km显著提升(P<0.05),且优于其余两组;H组仅ΔITT40km存在明显提升(P<0.05)。结论: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对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有氧供能系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SIT结合耐力训练较HIIT结合耐力训练或传统耐力训练更能提高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江苏省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赛前期高原训练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教练员科学安排比赛周期,进行运动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备战第11届全国运动会6名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于平原、亚高原、高原期间及不同训练负荷阶段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1)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晨脉极高值现象的出现主是非训练因素所致。(2)亚高原、高原训练初期安排有氧耐力训练和低负荷集体跑(如8km)符合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对于初上高原、亚高原的训练安排具有指导意义。(3)初上亚高原和高原,由于训练环境的改变(高原脱水、低氧刺激下肾脏分泌EPO增加)引起运动员血红蛋白值的升高。(4)大负荷训练阶段,个别运动员Hb值不降反而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针对其的训练负荷量不足所致,在此训练阶段应差别对待。(5)在高原训练前从海拔高度上我们采取了从"平原—亚高原—高原"这一海拔递进过程,在训练方式上我们安排了"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基础上的无氧耐力训练—耐力和速度训练"这一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次性大运动量训练对散手运动员生化指标的监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散手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采用血尿素、肌酸激酶、血睾酮、皮质醇、血睾酮/皮质醇等生化指标.监控散手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结果:在一次性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后即刻CK值、BU值、T值和C值都有较大幅度升高.与集训前安静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b小于安静时值,但无显著差异;次日晨CK值和BU值与安静时相比虽然均高于安静值,但无统计学意义;次日晨CK值、BU值、T值和C值仍高于集训前安静时值,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次日晨恢复值与运动后即刻相比CK、T值、C值有显著性下降(P〈0.05).次日晨的BU值比运动后即刻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生物化学手段能客观、准确地评定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的变化.为教练员及时调整运动训练.避免运动损伤,尽早诊断运动疲劳,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周1 900 m高原训练对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上海自行车队7名男子场地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海拔1 900 m高原训练.每周训练安排相同,包括公路有氧课5节、场地专项课4节、身体力量课2节,训练负荷逐渐增加,第4周减量调整.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相同时间测试空腹体成分,进行15 s最大频率、最大功率测试,以及45 s×2组(间歇20 min)功率维持能力测试,选取时间点测试HR和BLa,并计算15s分段功率;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T、C,高原训练1周后相同方法加测血常规.结果:1)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体脂%、骨骼肌质量和脂肪质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P<0.05),而睾酮提高了22.9% (P<0.01);3)高原训练后15s骑行测试中的最大频率无变化,最大功率仅提高2.4%(P>0.05);4)高原训练后两组45s测试中的最大和平均功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一、二组间的最大功率下降率和平均功率下降率分别降低40.5%和51.8%(P<0.01),且第一组结束后3min、第二组开始前和第二组结束后3 min的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P<0.01),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结论:4周1 900 m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抗阻训练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情况,以安徽省优秀男子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结果表明,在通过8周抗阻训练后,开始准备阶段,运动员血清CK的活性与正常人无差异;在肌肉肥大训练阶段和肌力训练,血清CK活肚在第1周、第4周都大幅度上升,与准备阶段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强度为大强度,符合训练目的。随着机体对训练强度的适应,第2、3周和第1周(P〈0.05)、第5周、第6周和第4周(P〈0.05)相比CK活性逐渐降低,说明机体对训练强度产生一定的适应。力量耐力训练阶段,第7、第8周CK酶活性和准备阶段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为一般强度,机体适应该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经皮氧分压(TcPO2)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以及机能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TcPO2和TcPCO2与机能状态的关系.方法:以国家赛艇队8名男子轻量级选手为研究对象,将3月5日-4月2日作为运动员第一训练阶段(春季锦标赛前);将4月9日-4月28日作为运动员第二训练阶段(世界杯赛前)。在两个训练阶段,均在每周一早晨空腹状态下取血样。同一天用PERIMED激光多普勒PeriFlux5000系统测试微循环相关指标。测试指标:TcPO2和TcPCO2,睾酮(T),皮质醇(C).血尿素(BU),血清肌酸激酶(CK),血红蛋白(Hh),红细胞计数(RBC)结果:(1)世界杯赛前的两个训练阶段,Hb和RBC在第一阶段明显下降,在第二阶段逐步回升;BU和CK在第一阶段末期明显升高,在第二阶段保持平稳;T在第一阶段有所下降,在第二阶段回升至较高点,T/C保持平稳。(2)TcPO2与Hb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第二周TcPO2与Hb相关系数为-0882,P〈0.05;TcPO2与BU相关系数为0.943,P〈0.01结论:(1)世界杯赛前运动员机体携氧能力及整体机能状态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2)TcPO2和TcPCO2与机能状态指标具有相关性,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评定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和身体素质测试的方法,比较长期从事有氧运动和两种方式结合锻炼的两种中老年人各种素质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两种锻炼方式对中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将社区50-60岁居民120人(均为男性)分为有氧锻炼组(60人),两者结合组(60人)。在锻炼前后各进行两次体质测试,比较各指标均值差异。研究结果:适量规律的力量训练和有氧锻炼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对心肺功能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跆拳道是一个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混合型代谢类型的运动,本次实验主要研究间歇性65次连续横踢训练对提高业余跆拳道运动员横踢耐力的影响。方法:以温州医学院跆拳道队16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按训练年限、训练水平和性别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除正常的训练外,进行8周的每周三次,每次4组,每组4次的间歇性65次连续横踢训练,对照组运动员进行常规训练。结果:1、8周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65次连续横踢速度从37.76s提高到35.18s,对照组运动员从37.09s提高到36.35s,两组都有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进步更多。2、实验组运动员在65次连续横踢后的即刻血乳酸水平比实验前下降明显,但峰值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结论:通过8周的间歇性65次连续横踢训练,可以提高业余跆拳道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使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持续横踢能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耐力训练及限食对老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比较其单独及协同作用,为"线粒体衰老"学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32只17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安静组(Control,C)、限食组(Caloric-Restricted,CR)、运动组(Exercise,E)和限食加运动组(Caloric-restricted and Exercise,E+CR),训练方式为跑台运动,中等运动强度(64%VO2max,15m/min,60分钟/天,每周5天),限食摄入的标准为正常摄入组的60%,共训练及限食12周,相同月龄对照组正常饲养。12周后于末次训练后取大鼠骨骼肌分别进行线粒体氧化损伤水平及抗氧化水平测定。结果:CR组、E组和CR+E组骨骼肌线粒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降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containing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活性显著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性显著增加;E组和CR+E组骨骼肌线粒体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增加。结论:耐力训练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水平,同时使细胞机能节省化,耗氧量相对下降而减少了自由基的产生,限食减弱了机体的氧化应激,减少了自由基的产生,阻止了脂质过氧化,同时限食动员了一系列的适应性的网络防御机制,增加了抗氧化水平,加强了防御。耐力运动在机体抗氧化能力上明显强于限食作用,而耐力运动与限食的协同作用对某些抗氧化酶的影响强于其单独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高原低氧大强度训练与增压辅助方法相结合建立动物模型,探讨高原低氧大强度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对大鼠骨骼肌组织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为自然环境下恢复,B组0.2MPa增压1h恢复,C组0.2MPa增压2h恢复,D组0.3MPa增压2h恢复。4组大鼠在西宁(2260m)经过3天适应性训练和6天正式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24h所有大鼠实施腹腔麻醉取大鼠一侧腓肠肌,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HIF-1α蛋白表达量。结果: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干预后各恢复组大鼠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较自然恢复组呈上升趋势,其中B组增幅较大。结论:通过1周低氧大强度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的实验发现,各增压恢复组大鼠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上调,表明高原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可能对增强机体低氧耐受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机体运动疲劳的快速恢复以及有效发挥高原训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备战北京奥运会大周期中5~6月强化训练期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清睾酮和皮质醇进行测试,对其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化期5周训练负荷达到"适应—强化—调整—临战"的要求,表现为巩固性小周期时,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与调整和强化性小周期呈现显著性增长(P<0.05),运动员身体机能由于训练效果的累积,处于暂时疲劳状态,有利于机体产生更大的训练适应与恢复,为激烈的比赛奠定身体机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