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列报道是对某一新闻题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的一组新闻报道。近年来,系列报道受到了各类媒体的青睐。相比而言,由于广播自身特点的局限,更适合于组织开展系列报道。如伺搞好广播新闻系列报道,笔者以为离不开“三步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郭强 《新闻与写作》2005,(12):18-19
面对“命题作文”,在内容和报道形式趋同的情况下。北京晚报独领风骚,别具匠心地策划组织了“市民采访团探营北京重点工程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3.
张爱虎 《新闻前哨》2023,(23):13-14
逢大事大策划,是湖北日报的传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湖北日报精心策划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一带一路”行·一线踏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5.
李春霞 《河北广播》2006,(4):24-24,26
今年的“两会”报道除了规定动作之外,分别推出了经过精心策划的重点系列报道,尤其是全国“两会”推出的三组系列报道,抓住了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在报道形式、内容上都有了电台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我台今年“两会”报道最大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振湘 《中国广播》2005,(12):71-71,80
系列报道就是我们日常讲的重点报道。虽然是重点报道.但因为绝大部分是经验的总结.枯燥、呆板、乏味.要想把它写活.很是不易。这几年我们通过努力.在如何写活系列报道方向探索出了一条借境、借声、借修辞技巧的“三借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市报要践行“三贴近”,必须找准着眼点,才能使报纸做到党委、政府、群众都满意。 贴近实际着眼中心工作 就荆州而言,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为此,我们在《荆州日报》上推出了“工业兴市”的系列报道,从讲观点统一认识,到谈思路推进行动,我们在头版及时推出专题系列报道“筑巢引凤兴荆州”,从宏观着眼,从微观  相似文献   

8.
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进行追踪挖掘,往往能精心策划出独家或重大新闻,采写出“爆品”,树立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近期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推出的“大葱哥”系列报道,以“大葱哥”3年前的一次爱心传递为源头,以“大葱哥”及其所在村大葱严重滞销为由头,是一组精心策划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陈东兴  卢秀梅 《今传媒》2011,(4):122-123
系列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来龙去脉,但区县级基层电视台在做深度报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确定选题、前期策划、转变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系列报道,使系列报道真正达到"形"、"质"结合,有"系"、又有"列"。  相似文献   

10.
《岭南新闻探索》2007,(4):14-15
近期《中国新闻出版报》发文点评京、沪、穗、深媒体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报道“得意之笔”时说,《南方日报》大型系列报道“紫荆龙情”,通过对话见证人与亲历者,解读回归十年来的变化,传递历史的感受;用镜头透视“东方之珠”的独特魅影,叙述“我爱香港”的情怀,捕捉粤港一脉的搏动,自始至终,“爱”字成了报道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从4月中旬开始,我在解放军报三版连续刊发了反映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典型刘光斌先进事迹的通讯:《超越,让翅膀变得轻盈》、《突破,最难的是放弃》、《胸怀,让舞台变得宽广》、《和谐,让“人脉”变得悠长》的系列报道,在二版相继刊发了反映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报道:《政策引才课题育才机制用才环境留才》、《精心营造“共振效应”》、《善待失败才能走向成功》、《“杠杆”的力量有多大》、《“雷尼尔效应”告诉我们什么》、《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这两组系列报道发表后,受到社领导的表扬,也受到读者的好评。主动出…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的“走转改”.关键在“走”。怎样走?走向哪里?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对此做了最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推动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是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一场大考,也是新华社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重要考验。“元宇宙·职业新体验”系列报道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让新闻产品从“可知”迈向“可感”,实现成果“被触及”、未来“被看见”,这是对形成“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深度融合做出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中之重,经济新闻宣传也是党报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出“戏”?《鄂州日报》推出“聚焦鄂州新型工业化”系列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6月16日到7月22日,历时近40天,这组系列报道共刊发稿件40多篇,达9万多字,照片30余幅,立体、全方位地展示了鄂州新型工业化的成就,描绘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展望了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以来,金华晚报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以系列报道、系列评论、政策解读等多种报道手段,深刻挖掘,重点解剖,引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辩证处理好“危”与“机”、“热”与“冷”、“大”与“小”的关系,给企业发展鼓劲头、增信心;同时,加强民生关怀,在报道油盐酱醋、家长里短的变化中让老百姓看到温暖。  相似文献   

18.
李卫红 《新闻窗》2006,(3):56-57
前不久,2005年度贵州新闻奖揭晓,本人参与策划和采写的《贵州“两基”攻坚》系列报道、《抗战老兵回家》系列报道、《我省人才流动喜现“入超”》等分获一、二、三等奖。很多同事在恭贺之余,总不忘问:你一次囊括如此多的奖项。有何诀窍?其实,诀窍谈不上,感悟倒有一些。联系此次获奖作品及近些年来的新闻编采实践,笔者最大的体会是,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从5月1日至7日,《解放军报》在一版连续刊发该报7名记者从大漠戈壁、高原海岛发回的7篇现场见闻:《“五一”假日专稿:军营文化新景观》,每篇稿件配以记者感言。为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还注重对版面进行精心包装,设计了栏头,使这组系列报道显得大方醒目。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2日视  相似文献   

20.
李广西 《新闻战线》2020,(5):105-106
柳州日报社整合地方红色资源,精心策划“地火燎原”大型系列报道。这组致敬英雄的红色报道用“新闻报道+史实考证”的方法,迫寻红色记忆,感受革命斗争的艰难与辉煌,生动再现理想和信仰的力量。部分章节和相关内容被改编成话剧和电视短剧等,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