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扬子晚报2000年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喜讯传来,我们兴奋不已。回想那紧张战斗的日夜,重温那一篇篇饱蘸激情的作品,我们觉得除了获奖之外,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9位记者通力协作采写的一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不负众望,在2000年度中国新闻奖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9位亲历“寻亲”的记者回头再看看这组系列报道的整个采写过程,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组报道仿佛一场足球赛——如果没有扬子晚报编委会的高屋建领的统筹策划,没有参与记者各司其职强烈的“补位”意识,没有参与记者的全身心投入“临门一脚”,这组寻亲报道就没有当时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没有现在这个“荣誉”。  相似文献   

3.
扬子晚报组织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刊上期刊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胜林的文章,从专家的角度对这组报道的特点作了评析。本期特约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兼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撰文,谈组织报道的经过和体会。此文亦如其标题所说,饱蘸激情,生动感人。其中总结的“认准新闻价值”、“因势策划引导”、“精心谋篇布局”三条经验,很值得新闻单位在组织策划系列报道时借鉴。  相似文献   

4.
难得读到这样情节曲折、高潮迭起的作品;难得读到这样情深意笃、软中有硬的作品———这,就是我对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扬子晚报关于《孙仲芳回家寻亲连续报道》的总的感觉。一位87岁的广西农村老太太,一个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流落它乡的幸存者,一直未回老家,亲人杳无音信,63年日思梦想回家而难以实现。如今,在江苏扬子晚报和广西南国早报的促成之下,经过社会上许多热心人和有关记者、编辑的帮助,终于戏剧性地美梦成真。这难得一见的事件,在扬子晚报上以《我想回家》为开篇,展开了一系列细致朴实、有声有色的报…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解放军报》反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的系列报道《参演部队万里跨国输送——记者日记》(作者:王士彬)荣获三等奖。这组报道由14篇日记体报道组成,从2007年7月21日开始,一日一篇,读者将它誉为“报道的连续剧”。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2000年10月22日《海南日报》上的《“怕水”干部激起民愤》一文,在第1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它之所以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被评委们看中,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下述几点: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前,这组报道已在99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发回的电视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也获得了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一等奖。我们曾评介过《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写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有两篇取自同一题材的作品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1999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三大斗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篇新闻作品各有特点,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8.
广播消息《工人代表呼吁免征“下岗补偿”所得税,税务总局准备修改有关政策》由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2000年3月 9日播出,获200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获奖作品给人最大启示就是:一篇报道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报道对热点问题反映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围绕“下岗补偿所得税”、浙江电台从“一分钟  相似文献   

9.
李瑾 《新闻世界》2014,(8):17-18
《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的一个成功案例。报道从2012年6月12日起在光明日报新闻版上推出,至9月2日止,共报道了38期42个人物,稿件总字数约十万字,荣获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本文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角度分析这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10.
在2001年8月1日揭晓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安徽日报》刊登的署名评论《警惕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动向》(载《安徽日报》2000年1月3日五版)荣获一等奖。此前,这篇作品还获得了2000年度安徽省新闻奖一等奖。作为这篇获奖作品的编辑,我于近日找出了这篇作品的原稿,想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篇作品的发现、挖掘及采编、获奖的过程和原因。2000年,安徽省率先在全国进行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它有如下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2000年10月22日海南日报上的《定安县岭口镇副镇长邓祯亮水灾三天躲在县城——“怕水”千部激起民愤》一文,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作品三等奖。这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它之所以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被评委们所看中,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推荐的新闻作品——广播连续报道“北京申办奥运青岛应对“大考”》获得2000年度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第二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在这之前,我们青岛台新闻频道已经有两篇作品获得本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自1994年首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以来连续第七年、第十次获得这一奖项。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5.
难忘“96.8”———《燕赵儿女抗洪歌》系列报道制作散记陈金荣张炜张鸿鹏在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由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与新华社河北分社共同制作的系列报道《燕赵儿女抗洪歌》以全票荣获一等奖。这是自1991年中国新闻奖设立7年来,河北广播电视界乃至河北新...  相似文献   

16.
卢平(笔 名卢平川), 男,1965年2月 出生,中共党 员,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学历,1996年进入湖北日报社工作。现任湖北日报武汉新闻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卢平在新闻报道中,紧扣“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时代主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业绩突出,多篇稿件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在1999年、2000湖北新闻奖评选中,共有4篇稿件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两件作品被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其中,“武钢两吨钢”系列报道被编入中国新闻年鉴;“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荣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报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立足地方新闻资源,创新创优,不断实现新飞跃。在1999年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后,连续八年都有作品入选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微尘”在行动,爱心筑品牌》2006年再次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开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全国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这项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本届评选的范围是199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刊播的新闻作品。中国新闻奖设13个评奖项目: (一)报纸、通讯社: 1、消息; 2、通讯(包括特写、调查报告、系列报道的一篇代表作); 3.言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  相似文献   

19.
1999年5月28日《河北日报》一版“一线写真”栏目里刊出一则消息,全题为《高碑店下乡干部是怎样工作的?请看他们的——“庄户日记”》。该文曾获得河北新闻奖一等奖,不久前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作品给人的启示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方面论,我以为它给人的最主要的启示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新闻作品进一步求出“新”来?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苜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原因是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