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忠顺,唐山军分区政委,1974年从湖北武汉入伍。历任团新闻干事、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师、集团军新闻干事,北京军区新闻处长等职,担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记者、站长,《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社驻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仍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2.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4.
何正君 《军事记者》2006,(10):68-68
近日,从广西桂林市传来消息,广州军区某工兵团原报道员、二级士官刘教清被《桂林晚报》社聘为记。刘教清在担任报道员8年时间里,刻苦钻研新闻写作和摄影技术,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写出了不少反映军营新貌的稿件,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幅),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战士报》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士官报道员高亚男,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步兵班长,多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连续两年担任旅教导队"步兵教员"、区队长。入伍8年,他利用训练间隙刻苦学习,先后拿到大专、本科两个文凭;利用休息时间撰写新闻稿件,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军内外媒体用稿100余篇(幅),成为官兵心目中的“兵记者”。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中有声。近些年,《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冯金源在第二炮兵的新闻队伍中干得比较“红火”:平均每年在《解放军报》上用稿超过60篇,在《火箭兵报》上刊稿300篇以上;连续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连续7年被《火箭兵报》评为优秀驻站记者,连续17年被第二炮兵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先后4次荣立二等功,9次荣立三等功;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与《中国青年报》等13家中央级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共发表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5000余篇(幅),先后出版了11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集“苍穹系列”第一卷《剑指苍穹》、第二卷《剑啸苍穹》。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相信会有不少同仁对冯金源这位“梁山汉子”竖起大拇指的。  相似文献   

7.
“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一个偶然的叽会在他那简陋房间里,看到那厚厚的剪报本和一大摞获奖证书时.不禁令人振奋,同时不免有些惊讶。他就是驻黄海前哨某部新闻干事张雷,入伍7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新闻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文字作品)600余篇(幅)。其中,摄影作品17次在全国、全军摄影比赛中获奖,10次立功受奖一先后被6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近日,他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向往的张雷.1989年3月,从家乡安徽入伍,来到渤海前哨小岛上…  相似文献   

8.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9.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10.
孙艳铃,四川宜宾市珙县人,1998年12月入伍,新疆军区某师后勤部医院卫勤连战士,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4次,2007年获《人民军队》报优秀通讯员三等奖,多次被师里评为学习成才标兵,2008年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从事新闻写作以来,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和《新疆日报》等报刊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30日,《前进报》在二版“兵的故事”专栏刊发故事《今天,不许喊“报告”!》,受到读者好评。这篇稿子通过新兵赵文威讲述自己在下连前的一次训练中,班长不允许喊“报告”的故事,挖掘出了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被《解放军报》“军媒视界”专版转发。此稿较好地实现了故事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对于如何在故事中体现新闻价值,创新新闻写作方式作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他的单人房间看到那3本厚厚的见报稿件剪贴和一大摞获奖证书时,十分惊讶。入伍7年来,他先后在《解放军报》、《前卫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军地报刊电台上发表新闻作品op多篇(幅),先后12次在军地新闻单位获奖,连续4年被《前卫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三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4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得此殊荣者是济南军区某坦克师新闻干事任广军。从小向往绿色军营的任广军,1990年3月走出“南阳盆地’步入了“绿色方阵”。在学生时代,他就喜欢舞文弄墨,在家乡的小报、校园文学刊物上,他的习作时不…  相似文献   

13.
1月上旬,笔者从成都军区某师上报的~份调查报告中获悉:该师3年来拜《新闻与成才》为“师”的216名官兵,个个学有所获,人人受益匪浅。69%的官兵转业复退后找到理想工作,31%的成为部队机关的“笔杆子”。这个师在培养报道骨干时,始终视《新闻与成才》为育才的良师,成才的益友。他们每年要为每个报道员订阅一份《新闻与成才》、并鼓励新闻爱好者及机关干部订闭该杂志,从中学习新闻知识,掌握写作要领。报道员余新入伍后酷爱新闻写作,可苦于无师指教,进步缓慢。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爱不释手,从此他视《新闻…  相似文献   

14.
屈指算来,《军事记者》几乎伴随我度过了17个军营岁月,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领我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学习,教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使我不断成长进步,取得一项又一项可喜的成绩,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1989年乍暖还寒的早春季节,我带着童年的梦想走进蓝色的军营。1990年的一天,当连队文书的我在拾掇储藏室里的东西时,偶然发现副连长薛学祥用废旧弹药箱改钉的“书箱”里有好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军事记者》杂志的前身)。对于喜欢写作的我来说,就像久旱的庄稼盼来了甘露一样,如获至宝,我当即如饥似…  相似文献   

15.
东海前哨某部炮连文书陈清华是一九八四年从江苏泰县港口乡入伍的。入伍不久,陈清华就爱上了新闻写作。一九八五年五月,一位经验丰富的新闻报道员告诉他说:“《新华日报》编的《新闻通讯》对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很有帮助,你不妨订阅看看”。陈清华当即到邮电局订了《新闻通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倪孝才、李闫报道:“我能够在5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兖州电视台聘为记者,多亏部队十多年的培养,多亏新闻报道工作锻炼我成长!”7月5日,空降兵某部转业士官报道员周广慧在该部新闻骨干经验交流会上动情地谈起了自己从事新闻的经历和体会。 周广慧1988年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他开始拿起笔讴歌军营生活。没想到他的第一篇处女作《节日楼前静悄悄》便上了《空军报》的头版头条,他一下子便成了该部的新闻人物。此后,他担任报道员12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新闻与成才》、《湖北日…  相似文献   

17.
他干过水电工,当过司务长,却硬是凭一份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痴迷.在新闻路上“羽化成蝶”.干出了让“科班”出身的新闻干事都佩服的成绩。入伍16、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科技日报》与《中国军工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800余篇(幅),并连续9年被基地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他所在单位也多次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因为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叫顾建,是总装驻豫某基地后勤部的一名士官报道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用事实说话”的争论,是由尹连根引起的:1999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随后《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陈力丹又在《采写编》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似乎是从更高的层次对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在理论界各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伦军,四川平昌县人,1976年8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重庆通信学院。历任某分部通信站分队长、司令部通信科参谋,第273医院政治处干事,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新疆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他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稿件500多篇,被聘为《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人民军队》特约记者和《新疆日报》驻部队记者,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人民军队》“优秀特约记者”,连续4年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新闻报道骨干”。2007年11月14日,他奉命陪同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郭天一同志赴帕米尔边防一线执行采访任务时,突遇车祸,以身殉职,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20.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