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原先对教师所作的种种比喻,使教师或罩着虚幻的光环,或有着悲剧的色彩,也使人们对教师职业产生了许多不应有的误解。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三百六十行,几乎没有哪一行的人会像教师一样与如此多的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也几乎没有哪一行的人会像教师一样肩负着如此沉重的期望与负担。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2.
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与此同时,关于教师的比喻也似乎是最多的。圣人或殉道者:原有比喻中的教师形象关于教师的比喻究竟有多少种?我们不得而知。令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主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铺路石”、“人梯”、“渡船”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比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萍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02-103
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两类现象:一是教学中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去尊重,比况为“目中无人”;二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缺乏情感投入,比喻为“薄情寡义”。教师“目中无人”使教学失去了真正的主体和价值;教师“薄情寡意”,使教学失去了本有的愉悦和幸福。  相似文献   

4.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毕竟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述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的小时候     
小时候,我没有看过童话。 不仅没有读过童话,我甚至不知道“童话”这个词语。 我在粤西一个平凡的村庄出生、长大。那个村庄很平凡,就像一堆牛粪那么平凡。可是,即使一堆牛粪,有时候看起来,也会像月亮一样美妙。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比喻,把牛粪比喻为“黑色的月亮”。我很喜欢这个比喻,觉得这是对“牛粪”的重新命名,因为从这个比喻来看,鲜花插在牛粪上,是一种光荣!  相似文献   

6.
海淀区太平庄小学“我是首都人民教师”大讨论论文摘录作为首都人民教师,光荣、平凡、伟大、艰辛。光荣在于我是一名首都的人民教师;平凡在于我们从事的事业与其它七十二行一样;伟大在于我为祖国辛勤地培育栋梁之材;艰辛在于我用每一言、每一行、每一课,为孩子们筑起...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演员:“您认为什么角色最难扮演?”他沉思良久才说:“很平凡又很伟大的那种人,比如教师。”细细想来,我们做教师的真是平凡而又平静,实在是没有可供充分表演的波澜起伏.没有吸引人的惊天动地,可我们却为这个伟大的职业付出了一生一世的真情,可谓“情到深处自平凡”啊!  相似文献   

8.
许静 《考试周刊》2012,(79):33-34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戏剧表演法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但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表演法作为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对表演法的误读,也是对其意义的低估。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表演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代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因此,深入理解表演法的意义并探究其应用的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表演法要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合理应用,教师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谈“表演”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姚正生"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是无可非议的。随着"愉快教育"的开展,"表演"已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应用,尤其受低年级语文教师的青睐。通过"表演"来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学中有乐,...  相似文献   

10.
“草根化”教育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形象化比喻,它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生长力。让每一位教师在“草根化”教育研究中快乐成长,这是我校推进校本研究的宗旨,更是我校教师的真切体验。  相似文献   

11.
园丁语粹     
园丁语粹教师是平凡的,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完全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教书育人不是“两张皮”。教书是前提和基础;育人是教书的深化和升华.教师应时刻想到自己的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自己的事业是跨时空的事业。教师要使学生不断处在“学然后知不足”的状态,同时还要使...  相似文献   

12.
有人戏称新课程是“新鞋”,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是“旧路”;还有人说,目前有超过70%的教师属于“穿新鞋”“乱走路或走老路”,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拎着新鞋子”但“穿着旧鞋子走老路”.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新课程感到困惑,甚至手足无措.那么所谓的“新鞋”与所谓的“旧路”是否就是“硌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毕竟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述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一匠,原指工匠,即手艺人。其引申义,有匠心、匠意等。如“匠心独运”,为匠人美誉。把教书比喻为“教书匠”,是由于“教”也是一种技…  相似文献   

14.
《左传》大量引述谚、谣、歌、诵、讴等,或作为论理、推断之证据,或作为事件发生之预言,或作为时事政治的一种评价,其叙述的立场带有很强的民间性。谚为“传言”、“故训”、“善谣”,是口语中的经典,乃古人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积淀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总结,在古时享有崇高之地位。谣为“徒歌”、“随从”,与远古占筮渊源甚深,后之巫卜习惯将反映民心的谣歌通过卜筮上升到“天意”、“天命”的高度,以使统治者重视来自民间的声音。歌、诵、讴等泛言之则皆为歌谣,均具当下性和评判性,就事论事、因人论人,务去陈言,往往直捣要害;而当时民间之出类拔萃者完全拥有创作歌谣的能力和用歌谣表达政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本节课中,教师把要传授的生物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序原理”“整体原理”“自主活动原理”“发展原理”“调控原理”“反馈原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运用“观察探索整合教学模式”,经过认真加工和艺术构思,将知识、哲理和通俗有趣的比喻熔为一炉;教学环节丝丝入扣,衔接得当。教者用朴素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真正的、欢乐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气氛,像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是一种塑造及艺术享受,体现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感受是比喻的灵魂黑龙江省大庆市第62中学高少华比喻在古代有两种定义。一是墨子所说:“辟也者,举它物而明之也。”这种比喻常用于说理,相当于现在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另一种是朱熹所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比喻常用于诗文之中,对要...  相似文献   

18.
坦率地说,笔者反对如此一说,即把课堂诠释为一个“舞台”,把老师和学生分别比喻成“导演”和“演员”。“导演”之与“演员”,这一说法看似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但难免已滑向“表演秀”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顾虎 《甘肃教育》2004,(4):10-10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作为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活跃与热情很容易把学生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成为一种“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跑龙套”、“牵牛式”似的教法很难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反而会使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对老师  相似文献   

2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背景分析]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不再流于一种熟练的表演——对预设情境的再现;教师也不再是“权威人士”或“指挥家”,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点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