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分析现象学"真正的开端是现象学立场在心灵哲学中的运用,并且,如果它仅仅被看作是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融合形态或桥梁形态,那么,"分析现象学"的过去则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历史一样长.这个过去应该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早期的广泛互动(例如胡塞尔与弗雷格、罗素与梅农、摩尔与布伦塔诺、赖尔或卡尔纳普与胡塞尔之间的互动)与后期的分道扬镳(根源于石里克对胡塞尔、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的著名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哲学研究始终与逻辑学和心理学有关,而两者的关系在心理主义批判前后有着深刻的变化,所以,弄清批判的真实含义并进而厘清批判前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将会使我们站到胡塞尔现象学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以一种突破性的新型描述方法走进了西方哲学视野,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心理学学科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一支。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即是先天纯粹的心理学,从区域性本体论以及一般性本体论入手,阐述了现象学哲学的内容,从现象学哲学所引导出来看待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在前提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今天的哲学陷入重重危机。前提的明证性与方法的合理性是哲学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前提的明证性是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是通向这一明证性前提的唯一道路。因此,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哲学建基于明证性的前提之上是哲学走出危机的理想途径。围绕着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实现哲学前提的明证性诉求,胡塞尔展开了其意义深远的现象学运作,开辟出了一条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在借鉴古典怀疑论的“悬置”(Epokhe)、“存疑”(Epoche)、“对立”(Antitheses)、“否定”(Negation)等方法论的前提下,展开对怀疑论的批判活动,清洗了“存疑”的观念和反驳了心理主义和相对主义。由此,建立了现象学这种现代意义的主体性哲学。从怀疑论和现象学的逻辑联系考察,它对于美学的启迪意义在于,消解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本体论,接纳纯粹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并将想象和体验引申为美学的方法。由此诞生和以往美学不同的概余和话语.为美学研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树英 《中国德育》2006,1(8):87-90
现象学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是现象学哲学运动的发起人。现象学旨在描述那些使意识得以思考意识之外的物体的意识结构。这样的研究需要将所有的外在事物排除出去(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它们括弧起来”),对意识的内容进行思考。这种描述方法被胡  相似文献   

7.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现象学语境中,心理主义特指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一种哲学研究趋势,它主张取消观念规律和实在规律之间的差异,消除逻辑之物和心理之物的分野,力图将逻辑规范性还原为心理规律性。心理主义的这种做法被胡塞尔概括为三个成见,即认识的规范性需以认识的心理学为基础、逻辑的事实性内容乃是诸多心理构件、逻辑学乃是明见性理论。心理主义的关键在于其判断理论,冯特、迈尔、布伦塔诺以及利普斯等人的判断理论是心理主义判断理论的典型代表。青年海德格尔继承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立场,指明了心理主义判断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错失了逻辑学的现实性问题,取消了心理学的现实性与逻辑学的现实性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在借鉴洛采的现实性理论之后,海德格尔明确将逻辑学的现实性规定为有效而非实存,由此便成功地将逻辑学移除出心理主义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即"哲学的问题域","真理的获取"和"理念是否能成为对象"考察了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现象学因素及其二元论的局限性,指出了胡塞尔现象学对它的超越,就此肯定了"现象学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憧憬"论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确立了其个人终生的科学信念,即哲学应当满足确定性理论的最高需求、为任何一门科学奠定基础。通过本质直观,胡塞尔要求再次确立形而上学对经验科学的权威,使形而上学为一切认识、一切其他学问提供认识以终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布伦塔诺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胡塞尔来完成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方向上,布伦塔诺引导胡塞尔从数学研究转向了哲学研究,坚定了胡塞尔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探讨哲学的信念;在研究内容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事实上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本文探究了胡塞尔通向超理性主义的先验现象学的四条道路,揭示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哲学家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中止判断"、"明证性"、"先验认识论"和"意向性"等重要的哲学观念获得了现象学语境中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科学具有哲学与具体的事实科学双重层面上的含义,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必须具有严格性和彻底性的自身要求;在事实科学层面上,科学可以被分为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而作为严格科学的现象学具有为事实科学奠基的任务。在胡塞尔看来,当代科学的危机预示着理性和主体性的危机,他认为应该通过生活世界理论和超越论的主体性的构造成就,为科学的有效性问题提供论证,并由此实现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开创了近代西方哲学,同时也是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二元论的创始人,贝克莱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宣告了客观知识的破产,颠覆了理性,最终以怀疑论告终,康德则综合了二者的思想,开辟了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但是,他们的主体性思想都是不够彻底的,始终夹带着心理主义的痕迹,从而贬低了自身的价值。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纯粹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这就是他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哲学。超越论现象学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不仅解决了认识的超越问题,而且在认识论上大大超越了它们。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非课题性、主观性、相对性、奠基性等特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既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先验的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只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两条通道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已经包含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都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批判,引发了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的复兴让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从逻辑学视角重估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把握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入地思考"心理主义"的含义、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