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加丁之路》是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以“写作就是战斗”的创作态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以关家为核心的两代华裔美国人的生活,其中穿插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美国流行电影,还有《甘加丁之歌》等文本。本文将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据解读小说中作者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傅满洲”“陈查理”式的固定形象刻画的抨击,和对部分华裔为了名利放弃华裔种族特性以迎合主流社会“甘加丁”式的处事方式的讽刺。  相似文献   

3.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4.
"沉默"是"被人看不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美国"非本土"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作品中,沉默主题背后所掩藏的是两性之间、种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女性仅仅依靠打破沉默、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来消除误解和矛盾是有局限性的,还需要建立女性主体,树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主体性的观念。女性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以达到与男人、白人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之间的平等的、成功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张添天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19-20
只有揭开自身“他者”的面纱,华裔作家才能打破沉默.实现他们在异域扎根的愿望。然而从创作伊始.美国华裔作家对自身“他者”的刻画和描写就遭到了一些文人的质疑,被认为是一种与“东方主义”的潜在合谋。为了弄清这一点,严谨的学者必须越过他们特殊的文化身份,探究其身份背后复杂的创作文化心态.进而将华裔文化研究不断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6.
作为著名的美国当代华裔作家,叶祥添( Laurence Yep )一生作品无数,尤以儿童文学作品而闻名遐迩。其金山系列小说中最新一部作品《丝之龙》( Dragons of Silk ,2011)主要讲述了一户广东客家人的五代人的生活经历。笔者以该小说为史料来探寻其中暗含的家庭本位观。作者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研究方法,将小说中五代人的人物关系串联起来组成一张家族图谱来解析这个历经170多年风雨、横跨大洋两岸家族的每一代成员的生活经历,从而揭示这个家族是一直秉承着“家庭本位”的中国传统,通过这样的揭示来点明:作为一名土生第三代美籍华裔,叶祥添对“自我”文化的否定和对“他者”文化的亲善态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女性主义关注的是父权制对妇女的统治及西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统治的问题。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全景式地展现了华裔女性的命运演化史,沉默和打破沉默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以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为叙述中枢,探索了华裔女性受到霸权文化、殖民话语的双重边缘化,沦为主流社会外的"他者",失去声音的问题,揭示了华裔女性沉默的根源,呼吁寻找非殖民化出路、解放女性,使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第二部成功之作《灶神之妻》从华裔女作家的特殊视角出发,以母亲和女儿为共同叙述者讲述了一位受中国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母亲在父权社会中从奴役到觉醒到反抗的故事,解构了传统的灶神之妻的形象,使其获得了新生。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表现方法来分析其觉醒的过程、反抗的方式及女性获得权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的内容与前三部一样都是围绕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理路程展开。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用一条故事线索串起了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个女人的故事。叙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过去和现代、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穿梭。本文通过探讨该小说运用的叙事策略来研究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其他几个方面对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禾部》“穆”之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华美”与“幽微”二说为多。通过字形与文献考察,认为“华美”当为“穆”之本义,而“幽微”当是“穆”之假借义。  相似文献   

13.
“华人之光”:美国国际科技大学王建成被誉为“华人之光”的国际科技大学创办于1994年4月15日,座落在硅谷腹地,是华裔在美国创建的第一所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现已获得世界高校联合会的正式承认。该校办学目标宏伟,办学模式新颖,精英苦革,良师济济,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4.
典籍分类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 ,中国典籍分类法突破“四部”分类框架后 ,逐渐形成了“新旧并行”局面 ,并随着杜威十进法的引入 ,转向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法。由于典籍分类与知识系统之分类密切相关 ,故典籍分类之演变 ,不仅仅是改变典籍分类法之简单问题 ,而且是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向西方近代知识系统转变之重大问题 ,是中国知识系统在晚清时期重建之重要体现。所以 ,以杜威十进分类法替代四部分类法之过程 ,既是将四部分类体系下之典籍拆散 ,归并到十进分类体系的各种学科门类中之过程 ,也是将“四部”知识系统整合到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正是在典籍分类法之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中 ,“四部之学”逐渐被分解、消融、整合到以学科为骨干的近代新知识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5.
白丽  黎恩  陈俊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53-56,44
沉默是汤亭亭小说中重要的母题之一。借用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理论对汤亭亭小说反复出现的沉默母题加以分析,以此揭示沉默母题以及在发声的过程中华裔为了找寻自身归属的挣扎与奋斗。  相似文献   

16.
郑洁 《教育探索》2011,(11):24-25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经历了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沉默的非合法化”的钟摆运动.学生的沉默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教育者应从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沉默的性质;建立交往式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交往氛围;理性分析学生沉默的原因,善于介入,相机撤出.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72页 :对于《辛丑条约》内容之叙述中有“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首”。所谓“位居六部之首”之“首”字容易给人一种误解 :认为外务部从属于六部 ,并居于首位。而事实上无论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之初 ,还是 190 1年改为外务部 ,中央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然存在 ,虽然总理衙门设置后“侵夺了六部之权” ,但它做为一个中央机构是与六部平行的 ,只不过由于负责外交事宜和办理新政 ,其地位比六部更高、更重要一些 ,所以总理衙门与六部并非从属关系。《海关中外条约》卷 1第 3 0 3~ 3 13页有关《辛丑条约》内容…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在其享誉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还是最伟大的小说”,“最伟大”似有溢美之嫌,若说“最有趣”“最细腻”,《围城》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围城》是一部奇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19.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