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2.
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和《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许多人还不约而同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想到写这个题目?写它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似乎可以这样梳理一下:一是,社会责任感驱使。当记者就要了解上头精神,就要关注社会问题,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吃透两头”,就是说的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哪一个中国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不说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发展,单是老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部一位代表对美国官员不为“会海”所累的潇洒非常羡慕,我亦对美国人不搞花架子的实干精神表示由衷钦佩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九华,来自宜章县档案局.我的父亲也是档案人,我是子承父业来到档案部门的.27年来,我一直用心呵护着两代人的档案情缘,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父亲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就在乡镇当文书,父亲没读过多少书,但对有文字记录的东西非常看重,平时喜欢收集整理一些文件材料、报刊书籍.家里有间小房子,父亲专门用来放他的这些宝贝.  相似文献   

5.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对外广播工作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刘晖。当笔者向这位曾获得过“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奖项和荣誉的新闻工作者表示由衷钦佩的时候,她只是诚恳地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6.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对外广播工作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刘晖.当笔者向这位曾获得过"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奖项和荣誉的新闻工作者表示由衷钦佩的时候,她只是诚恳地说:"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7.
刘成贵 《兰台世界》2003,(10):16-17
在我接触的领导干部中,许多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认识平平淡淡,抓档案工作马马虎虎,有的甚至很不尽人意。然而,当我接触到这样一位“一把手”,听他谈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听到介绍他抓档案工作的先进事迹,我惊叹、钦佩,平静的内心油然产生一种格外的崇敬之感。他工作三十年,近  相似文献   

8.
正我虽然不出生于1949年,但我的名字中却有"国庆"二字,揣摩父亲当年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大概是要我长大后牢记新中国给我们家带来的好处,永远不忘本吧。我们家以前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如今家里也有大学生了如果我父亲能活到今天,他该有多高兴啊。捏粉面人的人家里竟然也出了大学生,这是我父亲这一辈人连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我目前是老城隍庙"松云楼酒家"的一名糕点师,也是徐汇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的父亲叫李新发,山东荷泽人,艺名"面人阿三",解放前在上海大世界、宁海西路、老城隍庙一带以捏粉  相似文献   

9.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卢新宁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向我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表达一个普通记者的敬意和祝福。7年前,当我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人民日报记者时,曾有人不无羡慕地对我说:恭喜你,你站到了中国新闻界的顶峰,这使当时的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如...  相似文献   

10.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去中国大陆采访,与人交谈中,早就习惯了一些时髦用语: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追女孩子不叫追女孩子,叫“泡M M”;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如今不识流行用语,交谈时往往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不入流则被视作老土。最近去北京和上海采访,又学会了一些时髦用语: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光当”;不满不叫不满,叫“靠”;吃不叫吃,叫“蹭”;丑女不叫丑女,叫“没女”……什么是“没女”?据说,这是从韩国传来的说法。今日中国人将没漂亮脸蛋、没苗条身材的女子称作“没女”。说“没女…  相似文献   

12.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的公共广播电台□陈崇山澳大利亚的十月,春意盎然。我们在悉尼街头叫了一辆出租车,不想司机是位华裔,汉语说得相当好。当他得知我们来自北京时,非常高兴,自我介绍说:“我姓鲍,鱼字边一个包字。名字叫‘国领’,国家的国,领袖的领。我出身在帝汶岛。我父亲...  相似文献   

14.
到路透社实习是我到英国当访问学者后产生的想法.在我还未进入路透时,要去实习的能源部门就知道有个叫Rong的新华社同行要来此实习.后来知道,我要实习的消息是路透人事部通过内部的系统向我所要去实习的部门通知的.  相似文献   

15.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6.
记者部落     
许多人羡慕他当记者时取得的成就,羡慕他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一生中三次重要的选择。本期“传媒骄子”关注《艾丰:人生的三次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匠才与将才     
《今传媒》1997,(6)
匠才与将才文/湖北·张赫玲新闻这行当,许多人都很羡慕。一张报纸的总编辑,更是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总编辑是个什么角色?有人说他是首席记者,也有人称他为新闻官。大凡在新闻单位干久了的人,别人常常喜欢叫他一声记者。即使是总编辑,听到这样的称呼也心安理得习以...  相似文献   

18.
当笔者拿到<中国古代乐舞史>时,高兴、钦佩、欣喜几种情感油然而生.我为作者王宁宁耗时七八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如此有分量、有价值的成果而感到高兴;也为她长期以来,甘于寂寞,不浮躁不张扬,执著于学术研究的精神而感到钦佩;同时,更为她为我国舞蹈史学建设添砖加瓦,为读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她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的历史认识和思想而感到欣喜.而此时,我最为深切的感受是:"人如其书,书如其人".  相似文献   

19.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第二天,我回家向父亲报喜;“爸,我又得奖罗!”一个“又”字,招来父亲一番审视。他张开只剩两粒门牙的嘴,吐出淡淡一句话:“报纸我看到了。静坐常思过,无事多读书。脚前头是路,人头上有天。” 父亲不懂新闻,但他懂人生。在我当军事记者14年中,无论是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一等奖,再  相似文献   

20.
我曾羡慕过那些有家谱的人。他们不但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背出自己的父亲、祖父以至曾祖父的头衔官职,有的甚至能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